共赴上海“雙碳”之約——2023上海國際碳中和博覽會·科學論壇成功舉辦
摘要:據悉,本次論壇由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上海市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共同指導,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發起,并與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共同主辦。
中國發展網訊 6月11日,2023上海國際碳中和技術、產品與成果博覽會·科學論壇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行。近20位世界頂尖科學獎項得主、中國兩院院士、資深專家學者和行業領先企業代表,圍繞“科學引領綠色變革,攜手走向碳中和”,分享低碳能源和循環經濟相關的最新前沿科學研究、變革性技術,共赴上海“雙碳”之約。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刻不容緩,但要“實現‘雙碳’目標同時又是一個長達數十年的復雜的系統工程”。與會嘉賓們指出,在這過程中既需要宏觀戰略規劃,需要基礎研究突破,也需要產學研用等一體的轉型探索,更離不開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在座專家認為,科技創新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支撐,通過代際傳承和努力,將滿足“安全可靠、經濟可行、綠色低碳”目標的“不可能三角”轉變為高質量能源系統的“可能三角”。
2019年沃爾夫化學獎得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教授、有機化學冠名講席教授約翰·哈特維希(John Hartwig)專程由美國來到上海,以“更具循環性的塑料經濟”為題分享在實現可循環塑料上的可行路徑和最新研究突破。
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得主、上海理工大學教授、東京理科大學名譽教授、被譽為“光催化之父”的藤島昭(Akira Fujishima)罕見現身,介紹國際能源研究領域前沿熱點“光催化制氫與碳轉化”。
2018年埃尼前沿能源獎、2019年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創始所長、首席科學家王中林(Zhong Lin Wang)以“從化石能源到海洋藍色能源”為題分享了自己近期在溫州沿海開展科研的進展和心得。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高級科學顧問杜祥琬做“對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及路徑的思考”視頻報告,提出實現“雙碳”目標的“八大戰略”和路徑上的“八大抓手”。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發表了“碳中和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倍增式發展的挑戰與系統方案”演講,介紹可再生能源消納與源-網-荷多環節關鍵技術,并提出供能側和用能側系統方案。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院長、國際燃燒學會會士黃震研究歸納了“碳中和目標下能源綠色轉型三大特征”,指出世界的能源轉型,將由政策主導-技術驅動-市場支持三元融合模式來實現。
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教授、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秘書長李政分析了“中國實現碳中和未來的路徑和政策措施”。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瞿曉鏵(Shawn Qu)詳細描述了“特高壓輸電助力綠氫規模應用”的可行性方案,指出電氣化、可再生能源發電和綠氫是實現凈零排放的共識路徑。
上海交通大學前沿創新研究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特聘教授趙一新以“綠色能源推動面向年可持續能源的低碳技術”為題介紹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技術。
巴斯夫大中華區董事長兼總裁樓劍鋒和康恒環境董事長兼CEO龍吉生從各自企業實踐出發,分別介紹了如何通過化學創新推動可持續及企業在城市固廢處理低碳化減排上取得的成果和效益。
圍繞“科技創新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變革性技術引領低碳循環發展”兩個議題,在黃震和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助理、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魯璽的分別主持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WNLO)能源光子學研究部教授李雄,重慶大學光電工程學院教授臧志剛,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研究員陶飛等與王中林、李政、哈特維希、賀克斌、趙一新等出席圓桌會談。樓劍鋒、龍吉生、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陳應讓及大正(江蘇)微納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馬晨等作為企業界代表參與了討論。
全球氣候變化、能源危機和頻繁的極端天氣,都反復提示了危險的“臨界點”正在到來,“碳達峰、碳中和”已刻不容緩。為呼吁全球科學界聯合起來,共同為推動全球綠色低碳革命和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中文簡稱“頂科協”)和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在論壇現場正式發布了《科學促進碳中和上海倡議》(簡稱“上海倡議”)。“上海倡議”著眼于“大力推動碳中和前沿科學和關鍵技術突破、大力推動碳中和協作網絡與交流平臺建設、大力推動碳中和科技領域高水平人才培養”三個方面,希望以科學促進變革、應對共同挑戰、成就人類福祉。該倡議由WLA執行理事長兼WLA上海中心理事長吳向東、賀克斌、李政、黃震攜手共同發布。
據悉,本次論壇由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上海市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共同指導,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發起,并與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共同主辦。(倪珺)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