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工信部:我國已建成2500多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

2023-10-16 17:06 中國發展網
數字化車間 智能工廠 人工智能

摘要:我國已經實現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目前已建成 2500 多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從而有力推動實體經濟的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顯著提升了研發和生產效率。

中國發展網綜合報道  近日,2023 中國(太原)人工智能大會在山西太原開幕。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任愛光在致辭中介紹,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核心產業規模已達 5000 億元人民幣,企業數量超過 4400 家。

他提到,我國已經實現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目前已建成 2500 多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從而有力推動實體經濟的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顯著提升了研發和生產效率。

任愛光表示,大模型的技術創新,有望培育形成新的生產力,加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深刻改變制造業生產模式和經濟形態,全方位多層次賦能新型工業化。

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書記韋韜表示,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本次大會以“聚焦制造業振興、助力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旨在推動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加速賦能產業優化升級。

中國工程院院士戴瓊海說,大模型成為邁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可能路徑之一,大模型的訓練代碼量從2019年的萬級增長到2021年的十萬級,人工智能技術復雜度正在快速增加。目前,中國仍面臨一些瓶頸和挑戰,形成中國方案迫在眉睫。

在今年 7 月的 2023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工信部副部長曉蘭也曾表示,我國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加快布局,算力規模位居全球第二,東數西算等重大工程加快推進,5G 基站超過 280 萬個。

此外,我國融合應用深度拓展,目前已建成 2500 多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經過智能化改造,研發周期縮短了約 20.7%、生產效率提升了約 34.8%、不良品率降低了約 27.4%、碳排放減少了約 21.2%。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2022 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了 5080 億元,同比增長 18%。

2022 年我國計算產業規模達 2.6 萬億元,近六年累計出貨超過 2091 萬臺通用服務器、82 萬臺 AI 服務器,計算技術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數量位列各行業分類第一。

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居世界首位。據中國信通院測算,2013年至2022年11月,全球累計人工智能發明專利申請量達72.9萬項,我國累計申請量達38.9萬項,占53.4%;全球累計人工智能發明專利授權量達24.4萬項,我國累計授權量達10.2萬項,占41.7%。

同時,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在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工智能計算芯片等領域取得了技術突破。算力基礎設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基本構建,“東數西算”工程加快實施;建成一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

我國企業在應用算法、智能芯片、開源框架等關鍵核心技術上已取得重要突破,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應用技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智能傳感器、智能網聯汽車等標志性產品有效落地應用。

目前,我國已有超過400所學校開辦人工智能專業,高端人才居全球第二。截至2022年底,全球人工智能代表企業數量27255家,其中我國企業數量4227家,約占全球企業總數的16%。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已形成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集聚發展區。

中國信通院《中國算力發展指數白皮(2023 年)》顯示,我國算力多元化發展持續推進。預計到 2025 年,全球算力規模將超過 3ZFlops(IT之家注:ZFlops 即每秒十萬億億次浮點數運算),至 2030 年將超過 20ZFlops。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