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宜春市:開展調查研究 查找“三農”問題 為鄉村振興獻計獻策

2023-11-22 12:08 中國發展網
鄉村振興

摘要:結合落實全省營商環境優化升級“一號改革工程”,在全市范圍內推行返鄉創業準入“無門檻”、服務“零收費”、注資“分步走”、場所“無限制”等改革,為進城務工群眾、大學生、退役軍人等人員返鄉創業提供全程代辦服務。

鄉村振興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基于上述理論基礎和實踐出發點,近日,宜春市委黨校課題調研組圍繞村集體產業、鄉村建設、基層治理、群眾增收等方面,實地走訪了袁州區部分鄉鎮,與群眾代表、鎮村干部、駐村工作隊、合作社負責人等座談,收集了高安、豐城、樟樹、銅鼓等四縣市6個鄉鎮素材,以這些鄉鎮為樣本,盡可能多地了解宜春市鄉村振興工作現狀,找出“三農”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現階段主要工作穩步向前,鄉村振興基礎牢固

一是村集體經濟日益壯大,收入逐年提高。五年來,樣本鄉鎮所轄村集體經濟平均年收入由之前的10.84萬元提高到16.21萬元,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最高的袁州區某村達到了42.08萬元,最低的豐城市某村為13.28萬元。年均增長較快的是袁州區某村,該村曾是“十三五”貧困村,得益于脫貧攻堅時期打下較好的產業基礎,該村2022年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31.7萬元。樣本鄉鎮所轄村都成立了至少一家村集體合作社,涉及果蔬油茶藥材種植、畜禽養殖、光伏發電等產業。

二是鄉村建設取得長足進步,面貌煥然一新。五年來,樣本鄉鎮所轄村基礎設施建設發生了可喜變化,特別是道路硬化、新農村建設、安全飲水、危房改造等方面,改水改廁、改路改溝等各項工作都得到大力推進。特別是樣本鄉鎮中曾經的“十三五”貧困村,如袁州區某村,2017年時僅有一條通往村部的水泥硬化路,在定點幫扶單位的幫助下,幾年來新修建近十多公里水泥硬化路,同時新農村建設實現所有小組全覆蓋,村民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村級黨組織戰斗力更強,基層治理能力得到提升。五年來,樣本鄉鎮所轄村有更多的致富帶頭人、退伍軍人、大學生等當選村級黨組織書記并依法選舉擔任村委會主任,村“兩委”干部越來越年輕化,特別是2021年村“兩委”換屆“交叉任職”“兩升一降”等達到97.8%,村“兩委”班子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71.43%,平均年齡38.9歲,愿干事、敢干事、會干事蔚然成風,村級黨組織戰斗力越來越強。集納駐村工作隊、大學生專職村干、志愿者隊伍、法律明白人等力量,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講、敬老愛親、道德評議、關愛留守兒童、矛盾糾紛化解、環境衛生整治等新時代村風民風培育,形成了“黨建+綜合治理”“321矛調機制”等好經驗好做法,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農民收入逐漸提高,生活富裕基礎夯實。五年來,樣本鄉鎮所轄村不論是脫貧戶還是普通農戶,年人均收入都有不同程度增長。2022年,樣本鄉鎮中脫貧戶最多的有801戶2472人,最少的有171戶436人,監測戶多的有21戶68人,少的有9戶31人,脫貧戶監測戶年人均收入最多的有14126元,較2021年度增長近15%,一般農戶年人均收入高的有2萬元左右。群眾創業熱情較高,樣本鄉鎮中群眾創辦合作社數量最多的有60個,數量少的也有12個,在自己發家致富的同時也帶動周邊群眾就近務工就業增收,進一步夯實了生活富裕的物質基礎。

存在的一些短板弱項和原因分析

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不高,效益偏低。一是從產業類型看,基本上都是低端的果蔬種植、雞鴨牛羊養殖,幾乎沒有需要半加工深加工的產品。二是從集體收入構成看,大部分村比較穩定的資產性、資源性經營收入所占比重偏低,而臨時性、短期性的項目扶持資金、集體資產租金、土地復墾補償等補助收入占比較大。三是從經營收入來源看,大部分村經營性資產少,經營性收入占比最低的僅為30.2%,資源的整理、盤活、利用不夠,集體資金收益率較低,集體經濟組織自身創辦項目的比例不高。

基礎設施建設仍有欠賬,后期管護不力。一是新農村建設投入不平衡。曾經的貧困村覆蓋率至少有90%,全部完成的也不在少數,但有的普通村覆蓋率約在70%。二是水利灌溉設施存在問題。有的村在以前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有些施工單位不聽取群眾意見,造成部分原有灌溉水系損毀,導致一些地方有效灌溉面積不高,有些農田在旱季灌溉難度大,影響了糧食產量。三是存在重建輕管現象。不論是高標準農田水渠設施還是安全飲水設施,調研中發現少部分村民小組后期管護資金不足、措施不到位,導致部分農村基礎設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嚴重影響了功能發揮。

基層治理最大短板體現在城鄉環境綜合整治一是破舊房附房依然存在。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特別是農村青壯年進城鎮就業購房,農村一些建于八九十年代住房年久失修漏水,尤其是廚房、牲畜房、雜物房等附房略顯破敗。二是新建房貪大求洋。一些外出創業成功的村民拆舊后不按規劃和圖集建房,導致拆舊后村莊內住房仍不整齊劃一。三是環境衛生難以長效。調研中發現有的村組存在亂堆亂放雜物、房前屋后有垃圾,不論是村自主整治還是外包給第三方公司,環境衛生長效管護效果都不盡理想。

群眾增收依賴自主務工,創業帶動增收較少。走訪發現,盡管群眾收入較以前穩步增長,但收入仍以自主外出務工為主,青壯年勞動力在家創業、返鄉創業或就近務工占比不多,創業帶動群眾增收效應不明顯。

一是創業人數不多。政府雖出臺相關政策鼓勵農民創業,但貸款發放要求很嚴,除人社部門創業小額信貸外,銀行貸款通常要求抵押擔保,返鄉創業者較少自購商品房,即使有自購商品房也是按揭貸款抵押給了銀行,沒有其他財產可作為抵押,致使貸款難借,影響了創業積極性。

二是創業規模不大。受制于資金技術不足,加之近幾年疫情因素,許多在外務工人員不愿返鄉創業,少數返鄉創業者也極少從事工業服務業,大多從事農業有關的種養殖行業,此類行業投入周期長、回報慢,部分創業者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樂”意識,不愿加大資金投入,創業規模不大,帶動務工人數較少,帶動群眾增收效應不明顯。

補短板強弱項的幾點建議

加強黨建引領,建設強有力的工作隊伍。一是要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和戰斗堡壘作用。繼續樹立大抓黨建、大抓基層導向,旗幟鮮明加強黨對鄉村振興事業的領導,強化村級黨組織的政治責任和政治屬性,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持續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帶動黨員在各項事業中當先進做模范。二是要用好用活駐村工作隊。賦予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權限,第一書記工作隊基本上是各級機關單位選派的優秀干部,黨性好、能力強、腦子活,組織和鄉村振興部門明確了他們的工作職責,但沒有賦予相應的職權,造成了第一書記工作隊在產業發展、重點事務等方面缺少關鍵話語權。三是要建強村級班子。增加致富帶頭人、優秀黨建信息宣傳員、退役軍人進村級班子人數,努力培養一批黨性強、人品好、思路闊、懂經營、愿奉獻的班子和帶頭人,加強村“兩委”班子的引領帶頭作用,帶領廣大村民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增加群眾收入。

壯大集體經濟,挖掘后勁足的源頭活水。一是因村施策選好路子。對于有資源優勢的村,可以根據資源特點,因地制宜發展資源經濟,對村集體所有的經營性資產,采取村級集體直營、承包、租賃、外租、參股等有效實現形式,提高村級集體資產收益。二是采取市場化運營模式。加快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方式轉型升級,依法依規推進村“兩委”干部入股村集體合作社、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增強村干部經營村集體合作社的積極性和責任心。三是發展產業融合項目。以農業為基礎,向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融合,強化農業“接二連三”,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接一連三”,加快休閑農業“接二連一”,通過產業相融、產權同享、創新發展,延伸現有村集體經濟項目的產業鏈和開發新的多元發展的產業鏈,激活各類發展要素,盡可能提高村集體經濟項目的附加值。

推進鄉村建設,構筑更完善的硬件設施。一是規劃先行、分步實施。規劃是鄉村建設的“施工圖”,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十個一”“八個有”部署要求,結合各村實際情況,由專業機構編制多規合一村莊規劃,合理確定村莊布局分類,補齊短板弱項,明確建設時序,通過微改造、精提升,逐步改善人居環境,強化內在功能,提高生活品質。二是健全機制、合力推進。采取“政府主導、部門參與、鄉鎮聯動、村為基礎”的模式,整合涉農等項目資金,加大投入力度,明確鄉鎮屬地管理責任,構建以群眾為主體的多元合作共建機制,重點做好組織動員、政策引導、引領參與,將參與權、監督權交給群眾,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不定期召開鄉村建設推進會、調度會、現場會等,激勵先進,鞭策后進,有力推進鄉村建設工作。三是市場運作、長效管護。遵循“建管并重、重在管護”思路,不斷強化思想認識,明確責任主體,完善管護制度,強化資金保障,探索市場化運作機制,逐步把一些管護工作推向市場,財政資金引導大力吸納社會資金和鼓勵村民自籌等,確保管護資金落實,同時鄉鎮一級要加大考核力度,考核結果作為撥付下一年度管護經費的重要依據。

注重多管齊下,打造更宜居的人居環境。一是拆舊控違并重。要堅持“一戶一宅、建新拆舊、先批后建、一視同仁”原則,率先從群眾反映最強烈的臟亂差重點區域、突出位置入手,發動黨員干部、鄉賢能人帶頭拆舊、規范建新,開展群眾思想教育疏導工作,最大限度爭取群眾支持與配合。二是支持基層正常執法。要堅定支持鎮村對違建“零容忍”態度,對無理取鬧、違法阻撓拆舊控違的公安機關要堅決處置,對依法依規正常執行公務仍引起信訪事件的,要保護基層執法人員,態度鮮明的支持基層正常執法,向社會傳遞“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的正確導向。三是因地制宜利用拆后土地。加大對拆舊控違后空出土地的科學利用,這些空地往往面積不大,如何進行利用需提前進行規劃,要深入實地了解周邊環境情況和群眾需求,有針對性的因地制宜進行布局,用于群眾建房宅基地、休閑健身小廣場、綠化小公園或者生態停車場等。四是動員群眾主動參與。要充分發揮群眾在人居環境整治中的主體作用,把“要我干”轉變為“我要干”,通過召開村民大會、組織到外地考察等形式,使農村環境整治政策家喻戶曉,讓群眾親身感受到人居環境整治的好處,激發群眾內生動力,主動搞好自家房前屋后環境衛生的同時積極投工投勞。

壯大創業主體,拓寬更幸福的增收路徑。一是優化返鄉創業全程服務。結合落實全省營商環境優化升級“一號改革工程”,在全市范圍內推行返鄉創業準入“無門檻”、服務“零收費”、注資“分步走”、場所“無限制”等改革,為進城務工群眾、大學生、退役軍人等人員返鄉創業提供全程代辦服務。二是減輕初始創業者負擔。要積極幫助落實就業創業優惠政策,通過降低創業補貼申領門檻、擴大扶持政策受益面等方式,不斷加大一次性創業補貼、場地租金補貼、創業帶動就業補貼政策對返鄉創業者的扶持力度,真正幫助創業者降低成本,增強他們的創業信心。三是降低融資難度。建立“企業+銀行”“合作社+農商行”點對點服務模式,以企業(合作社)基本戶開戶行為主開展融資對接,推動農戶互保信用貸款真正落地,并進一步拓寬抵(質)押物范圍,探索接受農機具、股權、商標、應收賬款、保單等抵(質)押貸款,降低返鄉創業主體融資門檻,助力做大做強,帶動更多的群眾就近務工增收,同時還能照顧家庭、孝養老人、關愛子女,進一步提升幸福指數。

(宜春市委黨校第58期市直科級干部輪訓班課題組:余成林 胡卿 彭剛 梁柏堅 鄒卿)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