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向下扎根 向上生長 向好突破

2023-12-28 15:46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戰略性新興產業

摘要: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13%,“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目標比重超過17%。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本報記者 | 杜壯

2022年10月,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華春瑩在社交平臺上發布,“每一分鐘,‘復興號’動車可以行駛5833米;每一分鐘,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被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訪問超過7000萬次;每一分鐘,中國新生產出10輛新能源汽車;每一分鐘,516529顆中國芯片出口海外……”

當指針轉向2023,成功構建255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三號”求解特定數學問題只需要百萬分之一秒;5G手機用戶文件平均下載速率超139Mbps,固定寬帶用戶訪問網站的平均首包時延為0.08秒,觀看視頻的平均首次播放時延為0.56秒……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來說,2023年既是繼續“向下扎根”的一年,也是拼命“向上生長”的一年,更是奮力“向好突破”的一年。

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這為新征程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和重要指引。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13%,“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目標比重超過17%。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代表著生產力的躍遷。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決策咨詢部戰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告訴本報記者,新質生產力的主要領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新質生產力的主要路徑是新型工業化。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表明我們對新興產業發展規律認識的再深化,新興產業的發展不僅僅是產業體系的升級,更是一場深刻的生產力革命。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經過十余年的快速發展,企業規模不斷壯大,截至2023年9月,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總數已突破200萬家。其中,生物產業、相關服務業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企業占比最多,分別為25%、19%和17%。

回顧2023年,從量看,“新三樣”出口快速增長。2023年以來,以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產品增勢迅猛,前三季度合計出口同比增長41.7%。在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看來,“新三樣”的發展是我國產業政策成功的體現,也說明我國經濟產業轉型升級漸入佳境。

新能源汽車產銷表現搶眼。2023年7月3日,中國新能源汽車生產突破2000萬輛。1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首次雙雙突破百萬輛,產量為107.4萬輛,銷量為102.6萬輛,同比增幅分別為39.2%和30%,市場占有率達34.5%。這標志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在產業化、市場化的基礎上,邁入規?;⑷蚧母哔|量發展新階段。

機器人產業總體發展水平穩步提升。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近日發布的《2023世界機器人報告》顯示,中國的機器人安裝量增長了5%,并在2022年達到290258臺的新高峰,占全球安裝量的52%,運行存量突破150萬臺的歷史紀錄。為了服務中國這個全球最大市場,國內外機器人供應商紛紛在中國建立生產工廠,并不斷提高產能。作為國家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企業,哈爾濱博實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鄧喜軍告訴本報記者,盡管投資工業機器人的成本可能較高,但從長期看可以減少勞動力成本,并通過減少廢品和提高生產效率來節省成本。同時,機器人可以通過重新編程和重新配置,快速適應不同的生產需求,無需大規模更改設備,這提升了制造的靈活性。

新材料產業規模迅速壯大。2023年前9個月,中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超過5萬億元,保持兩位數增長。新材料產業結構逐漸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據相關機構預計,到2025年產業規模有望突破11萬億元。

競爭靠技術,更靠"鏈"接。以大飛機為例,航材、航電、航發、制造、設計、營銷、售后等一系列產品和服務的萬億元級大飛機產業鏈蓄勢待發的同時,圍繞C919的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成果,也將促進我國航空制造業的發展。

多組數據反映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引領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的主要動力源。產業韌性和輻射帶動作用強化

2023年,數字經濟穩周期特性愈發明顯,在數字技術與數據要素雙輪驅動下,產業韌性和輻射帶動作用持續強化。

作為潮流網購平臺,得物App利用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打造數字化查驗鑒別體系,通過3D、AR、AI等技術創新服務功能,用"數字化創新"和"年輕潮流"保障用戶不斷升級的品質消費需求,完成了從0到1的摸索。

全鏈數智化對于龍頭乳企伊利來說,是現實所需,更是未來所向。2023年以來,伊利加快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形成"從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創新鏈路,端到端的產品創新周期縮短了20%。2023年12月17日,由伊利牽頭建設的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正式投入實體化運營,將重點攻克乳業發展"卡脖子"技術,開展前沿研究,引領行業發展。

當前,在所有巨大的不確定性中,數字化和智能化是確定的,它們正在全面改造所有行業。不是每家企業都要轉型,但是每個企業都必須完成升級。

早在2016年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上,為了應對全球經濟增速低緩、復蘇乏力的挑戰,世界各國就已認識到,數字經濟將成為推動全球經濟長期增長的關鍵力量,并通過了《G20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的重要文件。2023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要加速數字化轉型,縮小數字鴻溝,支持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新技術應用,不斷塑造亞太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隨著產業數字化不斷深入發展,平臺經濟、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等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成為數字經濟重要組成部分。

人工智能產業蓬勃發展

2023年被業界廣泛認為是人工智能的突破之年。OpenAI開啟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由大模型帶動的人工智能產業在2023年"一路狂奔"。

像多數人工智能公司一樣,漢王科技2023年把發展重心放在了"大模型"上。憑借著在智能人機交互領域的手寫輸入和識別的技術能力,漢王科技在2023年10月推出行業大模型--漢王天地大模型,模型涵蓋古漢語、法律、教育、辦公等多個行業。

"大模型的應用擴展主要有五個關鍵因素,即用戶接受度、對應用場景需求的深刻理解、高質量的行業場景數據、對大模型能力邊界的準確把握和成熟的產品設計與技術集成能力,這五個關鍵因素相互關聯,共同決定了大模型在特定行業中的成功應用。"漢王科技董事劉秋童告訴記者,2023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蓬勃發展,很關鍵的一個因素是政府政策的推動和指導,其既發揮了積極引導、推廣創新的指導作用,又有風險規避的監管力度,有力推動了我國人工智能行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企業數量超過4400家,已建設近萬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另據工信部賽迪研究院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業采用率已達15%,市場規模約為14.4萬億元,在制造業、零售業、電信行業和醫療健康等四大行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采用率均取得較快增長。專家預測,203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望為全球貢獻近90萬億元的經濟價值,其中我國將突破30萬億元,占比超過四成。

2023年以來,人工智能相關政策引導精準發力。為促進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發展和規范應用,國家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出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國家數據局公布的《"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征求意見稿)》支持龍頭企業推進運輸高質量數據集建設和復用,培育行業人工智能平臺和人工智能工具。此外,多地政策呈現出錯位發展態勢,如北京側重人工智能核心軟硬件提升,上海注重激活民營資本投資人工智能,深圳重視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等。

盤和林認為,數據和人工智能是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在如此重要的技術發展大趨勢面前,中國絕不能落后。所以國家加大對數據、人工智能的關注,既是看到了數據要素和算法的重要性,也是為了以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為契機,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數智賦能是新型工業化的時代特征。"在盛朝迅看來,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數據作為新的要素進入生產函數,人工智能大模型影響深遠。我國必須要搶抓數字經濟、產業信息化等發展機遇,加快推動新一代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智能技術應用及與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促進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

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立足長遠、著眼大局,突出先導性、支柱性。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24年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更加強調科技創新的重要性。會議指出,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近段時間,各部門相繼部署2024年相關重點工作,加快培育新興產業。國家發展改革委表示,要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深入實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培育壯大未來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工信部表示,要啟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推進北斗規模應用和衛星互聯網發展。壯大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裝備、安全應急裝備等新興產業,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的增長點。

未來,科技創新將被放到更為重要的位置上。在盛朝迅看來,2024年,新興產業將繼續領跑整個產業體系現代化升級,信息技術、數字技術、智能技術和綠色低碳技術的突破和應用帶來經濟社會的變革和發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提升,產業集群和產業生態建設將受到更多重視,新興產業國際化發展能力持續增強。

未來,企業將更加注重應用落地。盤和林預測,2024年新興產業應該有更好的發展勢頭。一方面,我國產業轉型升級還將繼續;另一方面,宏觀經濟和政策層面增強對新興產業的扶持力度,呈現出低利率、低通脹、低要素價格趨勢。當前,我國新興產業激勵發展機制體制基本理順,未來新興產業和優化的營商環境之間會產生正反饋循環,最終促成新興產業成長為中國新的經濟支柱。

風雨多經志彌堅,關山初度路由長。新一輪技術變革帶來的創新驅動和融合發展,將不斷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為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活水"。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