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社會 正文

安居夢圓,一幅美麗鄉村畫卷在山東平陰徐徐展開

2021-02-25 18:30 中國發展網
美麗鄉村

摘要:玫瑰鎮則以一戶一分地的標準,統一流轉周邊村土地140余畝建設了“小菜園”。搬遷群眾有了自己的開心農場,種植時令蔬菜,豐富了自家菜籃子,既方便又實用。民生無小事,關注群眾生活細節更體現了一名縣委書記心系群眾生活的為民情懷。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盧興旺、記者殷曉旭報道  2020年,山東省平陰縣黃河灘區遷建完美收官。全縣黃河灘區外遷共涉及三個鎮,15個村,5056戶,15236人,建筑面積70.7萬平方米,總投資約20.09億。

自2017年5月起,平陰縣全面啟動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作,采取外遷社區安置、護城堤加固和臨時撤離道路改造提升三種方式,項目總投資約24.84億元。其中,安城鎮建設64棟安置樓、玫瑰鎮建設63棟安置樓、東阿鎮建設13安置樓,三個社區共建設安置樓140棟。臨時撤離道路改造提升工程投資約1.72億元,建設47條臨時撤離道路113.38公里,解決62個村的安全撤離問題;護城堤加固工程投資約3.03億元,主要建設工程有土方填筑和12座交通涵閘,解決了19個村的防洪安全問題。灘區居民遷建全面完成,解決了灘區防洪安全和安居問題。

遷建完成后,群眾穩得住、生活的更美好、長遠發展成為聚焦點。平陰縣委、縣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擔負起執政為民的責任和使命,為民謀利,讓灘區百姓日子更有奔頭。“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實施灘區遷建,既要著眼當前,又要立足長遠。平陰堅持統籌協調,科學開發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在確保黃河行洪安全前提下,結合特色小鎮、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統籌搬遷安置、經濟發展、就業創業、生態建設等協力推進。灘區遷建與城鎮化相結合。加快城鎮化進程,方便群眾,提高群眾生活質量;與鄉村振興相結合。通過引進種糧大戶、公司經營等形式流轉土地,走規?;洜I的路子,改變群眾生產生活方式,增加群眾收入;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在遷建中做好精準扶貧工作,增強遷建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確保“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    

“一心一處”+智慧社區服務,助力群眾幸福生活

翠屏麗景社區是平陰縣玫瑰鎮灘區集中安置社區,群眾搬入之初,社區即成立線上“社區問題受理服務中心”和線下“維修登記處”,縣遷建辦與鎮社區辦緊密結合,受理解決設施使用、住房訴求等各類問題(目前處理供暖、供氣、配套設施等大事小事800余件);社區劃分8個網格,推選樓長64名,單元長123名,以網格體系引導群眾適應生活方式轉變,為群眾在身邊開展貼心服務,排憂解難。隨后,占地2500平方米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投入使用,功能涵蓋智慧云平臺、便民服務站、矛盾調解中心、婦女兒童活動室、圖書閱覽室等,極大方便、豐富了群眾對公共服務所需。

灘區群眾實現安居之后,生活質量、幸福指數、服務水平和各方面所需及滿意度提升成為社區工作的重心。對此,玫瑰鎮通過突出聯合黨委“新亮點”、先走后跑,推動基層社區治理“新模式”、以小見大,線上線下助推群眾“經濟鏈”、智慧服務,觸角深入千家萬戶、社區管理和服務創新各出實招等軟硬措施助力探趣居民幸福生活。

另外,東阿鎮和苑社區借助上級政策,免費為居民安裝天然氣壁掛爐,每年每戶最高補貼1200元,實用實報,補貼3年,降低了群眾生活開支,保障其溫暖過冬。

關注好、解決好就業第一民生問題

搬遷后,農民遠離了賴以為生的土地,土地如何耕種?生活何以為繼?這是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鼓勵支持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解決搬遷群眾后顧之憂的有效途徑。遷建后,土地更加連片成方,更適合大型機械耕種,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耕作效益。東阿鎮桃園村800畝土地進行了流轉,大河口村500畝土地由種植大戶承包,安城鎮東張營村1350畝土地由種植大戶承包,望口山村3家合作社對村里1600畝土地進行了流轉,玫瑰鎮搬遷村80%的土地已經流轉,解決了全村群眾搬入安置社區后的土地耕種及收入來源問題。土地流轉、適度規模化經營進一步帶動了灘區種植結構調整和農業增產增效。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平陰縣強化頂層設計,實行居住社區、產業園區“兩區同建”,建成3個外遷安置社區選址都緊鄰縣城區、鎮駐地,毗連玫瑰高端產業園、建設東部產業新城、東阿鎮阿膠孵化園。為幫助搬遷群眾更好地創業就業,縣發改局高度重視技能培訓,積極作為、周密組織,2020年冬季在安城等3個鎮先行開展了第一期專門培訓,內容從就(創)業技能擴展到家政服務、用電用氣用暖、電梯使用、垃圾分類、安全消防、文明規范等方面;安城、玫瑰、東阿根據群眾需求,與人社部門聯合跟進就業培訓,幫助搬遷居民就近找到就業崗位,努力提高民生福祉。

拿玫瑰鎮來說,2020年該鎮舉辦了8期20方面的技能培訓班,涵蓋育嬰、面點、護工、養老等方面專題培訓,助力創業就業;舉辦兩次大型招聘會,為高端產業園入駐企業及瑪鋼科技園等周邊企業推薦用工1000余個,其中婦女崗位800余個;針對年齡較大的勞動力,結合物業管理,推薦保安、保潔等工作崗位100余個,婦女崗位70余個;引進粘紙盒、粘小花、太空泥等小手工項目,幫助老年婦女足不出戶解決“零花錢”問題。

安城鎮、東阿鎮在年前分別舉辦專場培訓、招聘之外,春節后召開春風行動招聘會,廣泛宣傳,積極對接相關企業,幫助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東阿鎮外遷勞動力總數950人,目前在外打工621人,產業園區、公益崗和其他就業模式就業242人。

“小菜園”的家園情懷

“房前屋后,栽瓜種豆”。很多群眾有著種小菜園的習慣,一年四季不斷采摘時令蔬菜。搬遷后,平陰縣委書記楊旭東細心地想到了這一點,他專門囑咐各鎮在征集群眾意愿的基礎上科學規劃小菜園,方便群眾生活。

東阿鎮和苑社區專門在臨近村莊流轉了12畝土地,建設了網格式“愛心菜園”。8000平方米菜園外圍用圍擋隔離,劃分了每25平方米一份的園子,網格之間用花磚道路連接,并打井鋪設了管道,方便群眾灌溉。網格按編號管理,由物業統一代管,提供安全、供水等服務,收取基本管理費用,群眾自愿報名認領。

玫瑰鎮則以一戶一分地的標準,統一流轉周邊村土地140余畝建設了“小菜園”。搬遷群眾有了自己的開心農場,種植時令蔬菜,豐富了自家菜籃子,既方便又實用。民生無小事,關注群眾生活細節更體現了一名縣委書記心系群眾生活的為民情懷。

平陰黃河灘區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的目標正在悄然實現。一幅美麗鄉村畫卷在這緩緩展開...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