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杰華:出生性別比向正常水平回歸,性別結構均衡穩步推進
摘要:應該做人口新國情的社會共識、普及國情的教育;深化改革開放,注重開發質量型人口紅利,釋放經濟發展新動能,為新發展格局提供更好的更優質的人口環境;重構多元主體關系,推進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民生保障能力等。
從轉型到轉向:中國人口新國情的特征、影響及應對方略——老齡社會30人論壇專題研討會(36)在京召開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道 6月29日下午,盤古智庫召開老齡社會30人論壇專題研討會(36)。本次專題研討會主題是“從轉型到轉向,中國人口新國情的特征、影響及應對方略。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大學老齡健康與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陸杰華與會表示,所有的高質量發展都是要依靠良好的人口發展環境,未來發展還是要靠有活力的年齡結構。在探討人口治理的中國方案上,我們具備了一定的能力,但是治理效能上仍有明顯差距。
從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陸杰華總結了從轉型到轉向認識人口新國情的十大特征:總人口規模呈現增幅減少,增速明顯緩慢的新態勢;家庭戶規模持續增加;家庭功能弱化明顯(生育功能弱化、教育功能弱化、養老功能弱化等),老齡化加??;區域人口增長差異明顯,不太發達和欠發達地區老齡化現象嚴重;城鎮化提升超出預期,將是新發展格局重要的驅動力;高流動性遷徙中國特征更加明顯,對基層社會治理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人口受教育水平提升;育齡婦女規??s減,低生育率成為常態;出生性別比向正常水平回歸,性別結構均衡穩步推進;少數民族人口總量占比穩定上升。
陸杰華分析了人口新國情帶來的多重影響。經濟層面,就業結構調整激活質量型人口紅利,數量性人口紅利逐步消失。技術層面,人工智能對于勞動力進行補位式替代,老齡科技創新為老齡社會是賦能。文化層面,挑戰大于機遇,文化斷層、價值迷失,如何理解個體與生命的意義,包括代際倫理關系和代際文化關系,以及整個文化價值體系的構建,都是需要更多研究,來使價值傳承、文化認同能夠有所回升。治理層面,社會流動性增強,但整體制度滯后。人戶、人地分離,傳統治理模式疲軟,包括網格化管理還沒有適應高流動性,老齡社會發展和適老化改造、體制架構、轉型發展滯后,人多快老特征明顯。
陸杰華提出,需要對于人口變動趨勢進行監測、預防、預警。比如,少子化和老齡化,要把其作為焦點進行謀劃。要積極研究國際經驗,看看日本、韓國、美國、印度等。
陸杰華建議:應該做人口新國情的社會共識、普及國情的教育;深化改革開放,注重開發質量型人口紅利,釋放經濟發展新動能,為新發展格局提供更好的更優質的人口環境;重構多元主體關系,推進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民生保障能力等。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