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宕昌: 黨建引領補短板 鄉村振興繪新卷
摘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要深入領會貫徹報告精神,鼓足干勁、奮勇爭先,不斷開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局面”。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劉國慶 記者王斌報道 “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每一項安排,都引發了甘肅宕昌縣廣大干部群眾的熱議。
用新的偉大奮斗創造新的偉業。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新時代的偉大成就是黨和人民一道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宕昌基層黨員干部表示,要牢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埋頭苦干、奮勇前進,堅定不移把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充分發揮鄉村振興第一方陣‘排頭兵’作用,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上走在前、作表率。”宕昌縣鄉村振興局局長杜四生對報告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相關論述深有感觸。他說:“我們以理川、南河、何家堡、官亭4個鄉鎮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為標桿,以全縣9個縣級示范村和14個人居環境示范村為支撐,全力構建‘點、線、面’結合的美麗鄉村建設新格局,鄉村建設取得大發展,人居環境得到大幅提升,群眾的幸福感明顯增強。”
比學趕超、創先增優。從10月28日開始,宕昌縣鄉村振興局分別在哈達鋪、城關、韓院、沙灣四大片區組織開展了“崗位大練兵、業務大比武”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檔案資料評比活動。23個鄉鎮黨政主要負責人、分管領導、相關業務人員參加,宕昌縣鄉村振興局班子成員,各業務骨干分片區進行跟蹤指導。“此次‘比武練兵’活動既是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工作的一次集中檢視,也為各鄉鎮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搭建了平臺,營造了比學趕超、創先增優的良好氛圍,促進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檔案資料的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推動了全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工作全面提質增效。”杜四生說。
增進民生福祉 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宕昌縣鄉村振興局黨員干部認為,從產業到人才,從文化、生態到組織,五方面振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猶如大廈的柱與梁,需要以系統觀念協調推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要深入領會貫徹報告精神,鼓足干勁、奮勇爭先,不斷開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局面”。
今年以來,宕昌縣鄉村振興局聚焦隴南市委“三城”“五地”目標定位和宕昌縣委“1346”工作思路,啟動實施鄉村建設示范項目32個(其中省級示范村4個,市縣級示范村9個,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村14個,鄉村旅游示范點5個)。
深秋時節,走進宕昌縣鄉村振興示范村,農村公路四通八達,特色產業長勢喜人,村莊農舍綠蔭如蓋。一幅幅產業興,鄉村美,農家富的壯美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宕昌縣官亭鎮王家村是2022年隴南市打造的市級鄉村建設示范村之一。長期以來,群眾主要靠零星種養和外出務工為主。2021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1594元。
宕昌縣緊抓王家村打造市級鄉村建設示范村契機,因地制宜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充分發揮合作社示范標桿的引領帶動作用,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在王家村規劃打造占地1003畝的“千畝中藥材示范種植基地”1處,其中合作社流轉土地種植380畝,農戶自主種植623畝,套種花椒200畝、核桃400畝,主要種植大黃、黨參、紅芪、板藍根等中藥材。王家村今年預計中藥材產值達300萬元,預計群眾戶均增收2.8萬元,推動了全村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在鄉村建設中,宕昌縣始終把促進鄉村產業發展作為示范村建設的最終目標,圍繞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民居民俗和官鵝溝大景區為主的“紅、古、綠”三色資源優勢,巧妙地將自然風光與紅色文化和歷史景觀有機結合,形成理川鎮綠園村、朱各溝村為主的紅色文化,官亭鎮王家村、城關鎮官鵝村、立界村為主的民俗文化,何家堡鄉草坪子村為主的山水綠色優勢,理川鎮蘇都村為主的中藥材產業示范,逐步形成了以鄉村風光為外在、以傳承傳統文化為內涵的獨特風格。全力推進鄉村民宿產業發展,鼓勵返鄉創業人員、集體經濟組織,通過新建或提升農家樂、農家客棧服務水平和質量,促進產業、就業深度融合,構建多點支撐的全域旅游格局。
宕昌縣城關鎮瓦舍坪村位于官鵝溝景區官珠溝內,是宕昌縣打造的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示范村建設以來,宕昌縣把旅游作為瓦舍坪村的主導產業,發揮縣旅游公司龍頭引領作用,由村黨支部領辦旅游專業合作社與村上3家民辦合作社聯合發展旅游服務產業,全村共發展農家樂3戶、農家客棧19戶,旅游從業人員54人。特別是充分依托瓦舍坪村距離縣城近、交通便捷的景區村區位優勢,利用村莊現有閑置土地,聯合天津大學等定點幫扶單位,積極規劃親子游樂園項目,通過招商引資、村集體入股、吸納群眾就業等方式,形成了集休閑、餐飲、民宿、娛樂于一體的旅游服務產業鏈,提升了旅游產業發展質量效益,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
談到下一步工作時,宕昌縣鄉村振興局局長杜四生說:“我們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腳踏實地、鼓足干勁,按照‘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理念,進一步細化鄉村建設目標任務。圍繞群眾‘所愿、所想、所盼’,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推動形成群眾自覺參與、自主管理的意識,讓群眾成為鄉村建設的參與者、建設者、受益者。”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