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府谷:木瓜鎮統籌推進鄉村振興
摘要:鎮聯合總社共帶動村集體經濟創收140余萬元,全鎮10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5萬元以上,其中,3個村年收入達20萬元以上,村集體經濟效益躋身全縣第一。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吳杰 楊永平 劉賀偉 記者茍俊報道,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木瓜鎮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形成“百山植綠、千溝壩水、萬畝平田”的發展格局,力促農業產業更興旺,人民群眾生活更殷實。
闊步振興路 鄉村展新顏
糧食生產喜獲豐收,糜谷產量再創新高,農民收入穩定增長……2022年,府谷縣木瓜鎮廣開思路,緊扣“一鎮一業”黃米品牌建設任務,聚焦“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主線,統籌推進“鄉村建設、鄉村發展、鄉村治理”工作,初步形成了“百山植綠、千溝壩水、萬畝平田”的發展格局,農業產業更加高質高效,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2022年,該鎮糜谷等小雜糧種植保持在4.8萬畝以上,農業產值達2億元以上,榮獲“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創建鄉鎮”“省級耕地力保護先進單位”等稱號,讓“農業發展也有大作為”理念深入人心,走出了一條勵精圖治的“木瓜路徑”。
精準發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2022年,木瓜鎮以“一川兩山”產業布局,創新“山頂平地、山坡植綠、山溝打壩、道路集水”發展理念,提出“依托一產、壯大二產、做亮三產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推動鄉村振興和農業產業現代化”的發展思路,研究制定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工作要點》《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建設方案》《“轉作風、樹形象、優環境、促發展”十項行動方案》等“1+10”配套工作方案,建立完善“一項工作任務、一名副科領導、一個工作專班、一抓到底”的工作推進機制,系統謀劃了全鎮“三農”工作基本思路、發展目標、總體布局和主要任務。
該鎮提升服務能力,秉持“帶著群眾過好日子”的服務理念,把糧食穩產增收作為重要政治考量,聚焦“糧食增產、群眾增收”目標任務,確立“深耕細作二三載,產糧再看木瓜堡”的發展定位,下大力氣解決“地誰來種”“在哪里種”“怎么種”“種什么”等問題,農民多種糧、種好糧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全年糜谷等小雜糧種植保持在4.8萬畝以上,農業產值達2億元以上。
同時,增強發展質量,圍繞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和民生保障等重點領域,進一步加大項目包裝和建設力度,按照“所有工作向興產業聚焦、所有力量向興產業傾斜、所有資源向興產業匯集”的發展要求,為全鎮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2022年,木瓜鎮累計整合各類資金1.78億元,實施完成特色種植、養殖、基礎設施、人居環境整治等農業項目107個,推進基礎設施改善、產業發展提升和鄉村有效治理,讓全鎮人民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
生態先行形成綜合治理模式
木瓜鎮位于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梁峁縱橫,全鎮立地條件差,可灌溉農田少,機械化程度低,集體經濟效益低下,脆弱的生態環境和產業基礎嚴重制約了農業高質量發展。
該鎮堅持問題導向,在學習借鑒高西溝經驗的基礎上,著力從“林、壩、地、水”上作文章。按照“系統謀劃、整合資源、統籌推進”的原則,大力實施“山頂高標準農田、山腰林草綠化、溝底打壩、道路集水”等項目,達到水不出溝、土不下山的目的,推進立體式生態治理模式,逐步將山水林田壩草沙治理項目打造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工程。
打生態牌、走綠色路。該鎮始終堅持宜糧則糧、宜草則草、宜林則林的原則,全面構建點、線、面相結合的綠色生態網絡屏障。一年來,該鎮依托東梁市級生態振興示范村建設契機,共爭取資金1000萬元,在東梁、堯坬坡等村完成生態經濟林建設2880畝,道路綠化12公里,庭院經濟林建設200余戶,栽植油松、杏樹、文冠果等苗木20萬株,實現了由“荒山荒坡”到“百山一碧”的華麗轉變,百畝荒山變成了群眾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
同時,推進“千溝壩水”治理工程,木瓜鎮境內山大溝深、地形破碎、水土流失嚴重,是府谷縣實施攔沙壩工程的重點區域之一。近年來,該鎮堅持治山、治溝、治坡一體推進,爭取水利部門新建小型攔沙壩29座,現已完成建設14座,總庫容1306.21萬立方米,可攔泥庫容764.74萬立方米,可淤地面積112.75公頃。“通過層層固土、涵養水源等形式,有效減少了入黃泥沙,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農業生產條件大幅改善。”木瓜鎮鎮長張璽說。
此外,該鎮推進“萬畝平田”治理工程,針對全鎮7.8萬畝耕地、坡地占耕地總量80%的實際,大力實施坡改梯、高標準農田等山水林田壩草沙綜合治理一系列打基礎、利長遠的產業基礎項目。全鎮已累計完成土地平整兩萬余畝,正在實施1.26萬余畝,土地平整基本實現了全覆蓋,先后實施了滴灌改噴灌、四位一體補灌、道路集水旱作節水農業項目,推動傳統灌溉農業向現代節水農業轉變,真正讓“糧田”變“良田”。
目前,木瓜鎮“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壩攔沙”的山水林田壩草沙綜合治理模式已初步形成。
多點開花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常塔、木瓜、陽坬村聯合社利用川道灌溉基礎優勢,引進蔬菜大棚種植能人,發展大棚果蔬產業,村集體經濟每年可實現5萬元以上收入。同時,帶動培訓及就業農民160余人次。柳溝村聯合社建成傳統油坊,預計村集體可實現收入10萬元以上,前梁村聯合社積極引進返鄉創業大學生和技術人才,大力發展肉牛等產業,探索形成了“秸稈回收—儲草飼料—糞污還田—有機種植”循環農業生產模式,村集體經濟年收益達7.4萬元。
這是木瓜鎮壯大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有力見證。2022年,該鎮以國家農業產業強鎮(糜子)建設為契機,緊扣“模式更新、產業更優、基礎更好”三個特點,在推動聯合總社抱團發展的同時,積極盤活各村聯合社資源優勢,統籌結合種植、養殖、旅游等主導產業,探索差異化經營方式,多點開花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去年,該鎮創新產業發展模式,把三產融合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積極探索土地“三權分置”,進一步盤活“舊地新用”。一方面,創新推行“十村聯建、千戶抱團”發展模式,構建起1(鎮聯合總社)+10(10個村集體經濟聯合社)+N(特色產業)發展體系,撬動村集體經濟“清零破萬”。另一方面,探索形成“公司+鎮聯合總社+村聯合社+基地+農戶”的五位一體產業發展模式,逐步建立思路明確、基礎扎實、效益可觀的產業融合發展格局。鎮聯合總社共帶動村集體經濟創收140余萬元,全鎮10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5萬元以上,其中,3個村年收入達20萬元以上,村集體經濟效益躋身全縣第一。
同時,該鎮積極引進縣農投公司和儒頤有限公司,建立起“土地流轉收入+廠房租金收入+分紅收入+轉移性收入+務工收入”五項收入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村、企、民三方共贏。面對土地“碎片化”、經營“分散化”等不利于產業規?;l展的問題,積極通過連片流轉土地、打造萬畝有機糜谷基地等產業鏈延伸項目,帶動機械化種植、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全面建鏈、補鏈、強鏈,有效壯大黃米產業品牌。全年共流轉土地9233畝,帶動集體經濟直接收益92.33萬元,帶動戶均增收近1000元。
“木瓜鎮立足中國黃米之鄉‘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創建目標,突出綠色有機,創新三產融合,進一步強龍頭、補鏈條、興產業、樹品牌、促振興,努力做好木瓜黃米‘土特產’文章。”府谷縣副縣長、木瓜鎮黨委書記包晨晨說,今年,全鎮將持續增強系統觀念、辯證思維、創新意識,高質量推進鄉村建設、鄉村發展、鄉村治理各項重點工作,爭當府谷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