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寧陽:“以工代賑”源動力 鄉村振興增活力
摘要:伏山鎮充分利用當前國家“以工代賑”政策,開展政策和技能培訓,為鄉村振興助力。首先講解政策,向村民講清講透“以工代賑”的目的意義,激發村民依靠自身勞動增收致富的內生動力。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柳虎、記者高楊報道 山東省寧陽縣伏山鎮堅持以群眾為中心,把“以工代賑”作為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帶動群眾致富增收的重要手段,切實做到哪里有群眾需要,就把“以工代賑”項目投放到哪里。全面發揮“以工代賑”項目建設綜合效益,實現“提質增效、基層治理、體面勞動、共同富裕、按勞分配”五大成效,為鄉村全面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成立專班,加強領導,因地制宜選項目。伏山鎮成立由主要負責人任組長,各項目分管負責人為副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以工代賑”工作專班,以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中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為依托,結合群眾務工需求,找準“以工代賑”和項目建設的最佳契合點。經過多方調研,在充分分析和論證后,將前期工作簡單、技術門檻較低、務工技能要求相對不高的項目采用“以工代賑”方式實施,把老百姓自己的事交給老百姓自己干,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
按需設崗,因崗選人,人盡其才發揮作用。根據項目實施情況和工種需求,將項目崗位細分細化,堅持“按需設崗,因崗選人,雙向選擇”的原則,依據務工人員的年齡情況、身體條件、能力特長、個人意愿,推薦合適的崗位,實現人崗相適的最優配置。在文體廣場、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黨群服務中心、王賢博物館等建設、使用;代石路域綠化、美化、亮化、硬化;精品節點打造,智慧化村標建設,自來水、污水管網改造,污水處理站建設;坑塘改造提升;現代高效農業、糧智黃精、豪信生物科技、鋼球制造、洸河旅游觀光產業發展,碩陽農業、豪信生物科技等項目建設中,安排符合條件的群眾從事安裝、搬運、保管、安全、看護等工作,帶動參與村民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宣傳發動,組織報名,著力解決用人問題。通過村村通廣播喇叭、微信、抖音等多種方式,加大宣傳推廣力度,讓群眾知曉“以工代賑”政策及實施項目情況,提高群眾參與積極性。在各村積極引導動員條件適合、本人有意愿的人員,特別是優先吸納脫貧不穩定戶、易地搬遷戶、邊緣易致貧戶和其他農村低收入群體參與“以工代賑”項目建設。同時,鎮政府相關部門組織務工者與施工方直接見面,互相選擇,施工方根據市場水平、工作績效和人員經驗,合理確定務工工資報酬,務工者根據崗位需求、工資水平、自身條件選擇合適崗位,雙方達成一致即可簽訂就業協議。
加強培訓,提升能力,增強內生動力。伏山鎮充分利用當前國家“以工代賑”政策,開展政策和技能培訓,為鄉村振興助力。首先講解政策,向村民講清講透“以工代賑”的目的意義,激發村民依靠自身勞動增收致富的內生動力。同時,安排項目建設單位專業技術員圍繞施工技術、項目實施流程和標準對村民進行施工培訓;圍繞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施工安全規范等進行安全培訓;圍繞種植、施肥、病蟲害防治等造林技術、管護知識進行生產技能培訓,全面提升村民的就業本領。在培訓形式上,注重創新和效果相結合,采取講師授課、觀看視頻、現場指導等豐富多樣的形式,提高村民學習的積極性。半年來,共開展培訓3場次,培訓村民150人。
健全機制,加強管理,確保“以工代賑”實效。鎮相關部門在項目實施中,健全組織架構、項目合同、工資發放、用工協議、工傷保險等相關運行機制,當好項目施工方和務工人員的服務橋梁。一是伏山鎮作為監管單位,及時掌握務工人員的工資發放情況,對務工人員登記造冊、跟蹤服務,解決他們的生產生活困難。對誠信單位,作為今后項目招標的參考條件。在進行施工合同簽訂時,將“以工代賑”寫入合同專用條款,與務工群眾簽訂“以工代賑”專屬勞務合同,明確要求施工單位在勞務工使用上,優先選用登記在冊的村內低保、貧困戶等閑置勞動力。目前,登記在冊的村閑置勞動力已達到近150人。施工單位按時足額發放務工群眾工資,全部以實名制通過銀行“一卡通”發放到本人。施工以來,累計發放勞動報酬420余萬元。二是鎮村成立“以工代賑”勞務組織。圍繞村級種植業、養殖業和美麗鄉村建設,組織群眾參與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產業發展勞務等。截至目前,成立勞務合作社36個,提供村級公益崗位333個、鎮級公益崗位22個。勞務組織在完成“以工代賑”項目的同時,還以勞務公司的形式延伸到其他項目,承攬勞務業務,為群眾持續增加收入,帶動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
下一步,寧陽縣伏山鎮將在總結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中開展“以工代賑”的經驗基礎上,不斷推行并逐步優化完善制度模式、過程管控,最大程度、最大范圍發揮以工代賑“四兩撥千斤”的賑濟作用,有效推動農民增收致富、農業提質增效、農村文明進步,既能美了鄉村又能富了村民,為助推鄉村振興發揮重要作用。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