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厚植人才發展沃土打造營商環境“引力場”
摘要:技術聯合攻關、人才成長培養。截至2022年底,松江全區累計創建院士專家工作站79家,引進院士專家329名。
本報記者 | 邱愛荃
人才是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一環。在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浪潮中,上海市松江區抓住人才引育關鍵環節,對標定位、精準施策,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優化人才環境,讓人才近悅遠來,構筑營商環境“引力場”。
綜合賦能涵養“好生態”
2012年,在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完成4年學業的福建小伙林志堅作出了人生中的一個重要決定:扎根松江。在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他進入了自己滿意的公司——博陽新能源。“雖然當時企業初創不到3年,但發展方向好、崗位匹配度高,最重要的是松江這座城市在迅速崛起。”林志堅說。近年來,在松江快速發展,特別是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國家戰略帶來的產業集聚效應下,博陽新能源順水行舟、穩步壯大,陸續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上海市‘專精特新’企業”等稱號,年產值突破2億元。而林志堅也從技術工程師、項目經理一路成長為企業副總經理。
松江新城高品質公共服務供給則為林志堅的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這兩天,他順利完成了“二寶”的入園信息登記。目前,林志堅的兩個孩子共同就讀于昌鑫幼兒園,這所學校距離他所居住的昌鑫花園小區不過百米,接送孩子非常便利。“多虧了當初的選擇,松江非常宜業宜居。”林志堅感慨地說。
人因新城聚,城以人才興。松江新城在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引領下,區域內陸續布局了大學城雙創集聚區、總部研發功能區、上??萍加岸?、經開區西區、經開區東區、松江綜合保稅區和智慧物流功能區7個功能區。與此同時,“十三五”以來,環大學城基礎教育高地的形成,舊城改造的有序推進,廣富林文化遺址、云間會堂文化藝術中心等一批重大項目落成,產城深度融合讓大批像林志堅一樣的人才,在松江新城找到了實現夢想、成就人生價值的大舞臺,這些人才也為松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
到2035年,松江新城規劃人口約110萬。“松江新城按照承載百萬級人口、創造千億級地區生產總值的發展目標,從產業空間支撐、住宅空間保障、公共服務吸引、高品質公園綠地等方面,落實系統性用地空間保障。”松江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說。
貼心服務打造“強磁場”
隨著上海“五個新城”區域性戰略的出臺,一系列利好政策也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才來到松江、留在松江。
“提交成績單、個人信息表、勞動合同等相關材料后,我的落戶申請很快就通過了。我拿到了落戶證明后,家里人在老家幫忙辦理遷出證明,我就正式落戶松江了。”在上海巨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從事游戲客戶端開發工作的汪雨航,2021年從上海海事大學計算機技術專業研究生畢業后來到松江工作,他成為上海在“五個新城”和自貿區新片區就業的本市應屆研究生畢業生符合基本條件可直接落戶試點政策的首批受益者之一。
利好政策還需優質服務落實。近年來,隨著“五個新城”人才利好政策不斷出臺,松江區人才服務中心也通過送服務上門、建立街鎮聯絡員專人專報制度、“云”上服務等舉措積極落實市、區兩級人才政策,不斷增強人才吸引力,助力松江新城形成吸引人才的“強磁場”。
“‘五個新城’人才政策出臺,縮短了人才‘居轉戶’的年限,符合條件的優秀大學生還可以直接落戶,這大大吸引了人才集聚松江。”松江區人才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來來來,到G60來;去去去,到G60去”已經成為全國眾多知名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共識。
搭建舞臺助力“攀高峰”
短短數年,從科建高分子材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研發工程師,華麗“蝶變”為企業研發經理,秦安康的蛻變源于企業建立院士工作站后,與高校教授的聯合技術攻關。
科建高分子材料主營各種密封用填充材料,主要運用于通信鐵塔等設施。為了促進企業創新研發,科建與東華大學聯合建立上海市院士專家工作站,在新型阻燃劑的開發等項目上進行技術合作。4年前,秦安康參與其中合作項目——耐蠕變防水絕緣膠帶的研發。從實驗室到商業化生產,產品成功獲得市場的廣泛認可,實現年銷售收入超過1500萬元。通過深入的交流合作,秦安康自身在技術方面也獲得提升,逐漸成長為公司技術骨干。
技術聯合攻關、人才成長培養。截至2022年底,松江全區累計創建院士專家工作站79家,引進院士專家329名。其中,院士22名,專家307名。院士專家工作站為松江企業注入了澎湃動能。近兩年來,院士(專家)工作站累計與企業開展咨詢交流443次,形成決策咨詢報告101篇,開展講座和培訓504次,培養技術骨干412人,項目合作163項,產生科技成果278余項,授權發明專利103項。
實際上,早在2017年,松江區就出臺了《關于加快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建設促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實施意見》,對“院士專家工作站”創建成功的建站單位給予一次性資助,對首次評估“優秀”“合格”的建站單位給予一次性獎勵,近年來累計投入近千萬元。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