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社會 正文

湖北沙洋:鄉村小庭院 托起大愿景

2023-07-13 17:25 中國發展網
美麗鄉村

摘要:許樂樂以劉淌村5組為突破口,通過開灣組會、逐戶上門與農戶交心談心等方式,動員群眾免費讓出自家房前屋后的庭院地用于建設美麗鄉村設施。

中國發展網訊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鼓勵脫貧地區有條件的農戶發展庭院經濟”。湖北省沙洋縣李市鎮依托“共同締造”理念,利用房前屋后空閑地,大力發展庭院經濟,開發小菜園、小花園、小果園,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實現了人居環境改善和經濟發展的“雙贏”。

家門口種出“錢袋子”

李市鎮光芒村擁有30年的藜蒿種植歷史,建有800多畝設施大棚種植蔬菜,是沙洋縣蔬菜種植明星村,村民有著豐富的種菜經驗。

每天清晨,光芒村四組農戶陳林華開始了自家門口庭院辣椒、黃瓜等蔬菜的采摘。待采摘滿三四籃子的各類蔬菜,蔬菜商販也差不多開始上門收購。

“今天的這幾籃子能收入個一百多元”,作為最早嘗到蔬菜種植甜頭的陳林華,現在已在自家門口及村頭公路旁種植了五畝多大棚蔬菜。

村兩委對村民門口的庭院菜地進行了有序規劃,目前全村共有110農戶發展庭院菜地達55畝,戶平均增收1000元。

光芒村的成功經驗也帶動了周邊村組的農戶。位于鎮東北角漢江大堤外的蔡咀村,耕地面積多達8810畝,全村超過80%的土地已集中連片流轉至合作社,發展小麥、蘿卜、玉米、花生種植。蔡咀村通過“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鼓勵農戶在房前屋后種植蔬菜,由合作社統一供種、統一技術標準、統一收購銷售,蔬菜由合作社直接銷往廣東市場,將小庭院與大市場有效連接。通過該合作方式,已帶動100余戶農戶種植豇豆、黃瓜、苦瓜等蔬菜,每年幫助銷售庭院蔬菜22萬斤。

邊角地變身“小花園”

走進李市鎮新燈村4組,村民門口的庭院種滿了各類鮮花,盛開的角堇顯得格外鮮艷,村民趙正芳正在小心地采摘角堇。鮮花采摘后,馬上會送到黃衛華工作室進行脫水烘干,最終做成壓花工藝品。

“庭院的鮮花,怎么也不會想到有一天自己會綻放在全國各地”,村民黃衛華打趣地說道。作為“國際壓花協會”的培訓師的黃衛華,從2021年開始,就在自家庭院培育白晶菊、角堇、香雪球、飛燕、繡球等各種鮮花,多余花苗被免費分給本組的鄰居種植。少數鮮花可以在花店直接銷售,大部分鮮花則被烘干制作成干花標本,通過線上平臺進行銷售。

目前,黃衛華工作室通過開展技術培訓,已帶動10余名農戶在庭院種花、壓花,既扮美了村莊,又幫助農戶增加了收入。

近年來,李市鎮堅持以“花海小鎮、水韻李市”為總體定位,深入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鼓勵群眾把自己房前屋后“掃干凈、碼整齊、放屋后”,栽花種樹打造美麗庭院。制定了美麗庭院評比細則,開展美麗庭院評比,全鎮已掛牌“美麗庭院示范戶”1000余戶,帶動群眾裝扮美麗家庭小庭院,全鎮人居環境越來越好、越來越美。

“六尺巷”讓出“幸福道”。

劉淌村位于李市鎮南端,該村發展翠冠梨、草莓、陽光玫瑰等水果共計1000余畝。在特色農業的帶動下,村民日子越來越來紅火。

如何讓村里人也能享受城里公共設施帶來的良好生活體驗?村黨支部書記許樂樂一直思索這個問題。

許樂樂以劉淌村5組為突破口,通過開灣組會、逐戶上門與農戶交心談心等方式,動員群眾免費讓出自家房前屋后的庭院地用于建設美麗鄉村設施。

“是群眾的謙讓,讓出了劉淌村的‘六尺巷’”,許樂樂解釋說,隨著劉淌村美麗鄉村建設初見成效,更多的農戶愿意讓出自家閑置的庭院和閑置宅基地。如今,庭院地一部分變成了公共旅游步道,一部分改建了微果園、微菜地,利用閑置的庭院新建了議事長廊,利用閑置的宅基地改建成了幸福里食堂、養老驛站、婦女之家,群眾享受到了更多更好的服務。

雖然百姓的庭院面積變小了,但是村里環境變好了,村民茶余飯后可以在自家房前屋后的游步道上休閑散步,累了可以在議事長廊上納涼休憩,群眾的獲得感更足了。昔日普通的劉淌村,如今蛻變成“明星村”,來村里觀光打卡的游客絡繹不絕,來村里采摘水果的市民相比往年也增加了很多。

許樂樂說:“下一步,將利用農戶的庭院發展共享菜地,打造小型采摘園,把農村庭院變成城市居民的小菜園、后花園、微農場。”

“鄉村小庭院,能有大作為。”李市鎮黨委書記楊波說,要圍繞“花海小鎮、水韻李市”的總體定位,筑牢“共同締造”理念,立足全鎮實際,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鼓勵百姓發展庭院經濟,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引導群眾參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廖亮  朱秀暉  柳釅)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