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社會 正文

老齡化趨勢下,銀發經濟的新空間

2024-01-30 14:16 廣州日報
老齡化 銀發經濟

摘要:銀發經濟是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的一條必經之路。從發達國家應對老齡化的經驗來看,有三件事需要去做。

“學思想 強黨性 重實踐 建新功”系列談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廣集民意,其意甚深。按照聯合國的劃分標準,預計到2025年,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預計到2035年,我國將成為重度老齡化社會。這勢必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持續而深遠的影響。目前,我國銀發經濟規模大概為7萬億元,占GDP比重大約為6%。據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的報告,未來十年,我國銀發經濟還有3至4倍左右的增長潛力。

以中國哲學和經濟倫理學析之,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是傳統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核心內容之一。如何因勢利導、化危為機,培植銀發經濟作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支柱,應是面向未來的重要選項。

積極應對老齡潮來襲

上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著名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發表了人口、經濟和社會轉型的研究成果,宣稱發達國家已經進入了“后工業社會”。在新的社會形態中,人口老齡化日趨嚴峻,自動化機器人取代藍領,服務經濟占主導,信息和知識類經濟成為增長之源和支柱產業——半個世紀后,預言已成現實。曾幾何時,歐洲國家由于出生率下降,老齡化加深,移民潮風起。多年后,進入富裕國家或地區行列的日本和東亞“四小龍”亦步其后塵。只是地少人密、政策嚴苛,才免受移民涌入之困。東亞“四小龍”受限于后生不濟,經濟后繼乏力。

生活水平提高,出生率下降,老齡化上升,社會失去活力,幾成跨越中等收入進入富裕國家的趨勢。而今,中國老齡化跡象初現,政府未雨綢繆,細察詳研,防患未然,智巧施策。針對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局勢,《意見》作為我國首個以“銀發經濟”命名的政策文件,提出26項舉措,顯現了政府對老齡化的重視程度。把這些舉措歸納起來,可謂四舉并進。

一是民生為宗,解老齡人之急難愁盼。如,老年助餐、居家照護、社區便民、保健康養、文體怡心、農村養老。二是擴量提質,“政企社”合力促進銀發產業快速發展。政府扶持,國企示范,民企參與;建行規、立標準、樹品牌、擴規模、育龍頭、拓渠道、聚產業;擬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區域,規劃布局10個左右高水平銀發經濟產業園區,以點帶面,開拓消費,助推銀發經濟跨區域普惠社會。三是深耕細作,挖掘產業潛力。重點在老年用品創新、醫療保健深耕、適老金融貼心、文旅涵養生活、公共適老暢行五個細分市場發力。若能夠像新能源汽車產業一樣完成彎道超車,那么,銀發經濟便大有可為,實現由傳統產業向朝陽產業的邁進。四是強化要素保障,優化銀發經濟發展環境。加強財政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助力、服務設施保障、阻斷涉老詐騙。

拓展銀發經濟新空間

銀發經濟是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的一條必經之路。從發達國家應對老齡化的經驗來看,有三件事需要去做。一是政府在醫療保健、養老金保障、家庭責任上必須筑牢社會福利網,其主要手段是通過財政支出和政策傾斜。二戰后,英國為縮小貧富差距、解決老齡化問題,根據《貝弗里奇報告》建立起國家醫療體系(NHS),推進養老金制度改革,成效顯著,他國紛紛效仿。二是建立完善的社區互助體系。踐行社會市場經濟的德國在就業、養老、醫療方面,促使政府、企業和社區三方通力協作,在促進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方面,功不可沒。三是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為鰥寡孤獨、老弱病殘織牢社會保障安全網。

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我國國情迥異,他國經驗只可借鑒,不可一味效仿。譬如,在解決老齡化問題的財政支出和轉移支付方面,由于我國地區和群體差異太大,不可簡單照搬發達國家經驗。綜觀我國老齡化人口結構,有一些群體值得研究。一類是農村和城鎮低收入的老齡人口,量大域廣。適合以政府主導的公共服務配以市場化的生活服務,重在解決生計、保健和文化娛樂等問題。另一類是城市中產,作為銀發經濟消費主體,最具潛力。需政府和市場雙管齊下,以科技和創新為利器,深挖物質和精神消費新源。此外,針對消費能力強的群體,還需以市場化帶動,提供時尚、優質的服務,以引領老齡消費新潮流。

發展銀發經濟,當以科技賦能為手段。數字技術在銀發經濟中日漸普及,前景廣闊。隨著人工智能技術進步,嵌入的場景應用日益加深,提供給老齡人口的服務更便捷高效、舒適智能。

(作者許晶華系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宋璟

(原標題:老齡化趨勢下,銀發經濟的新空間)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