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支持基礎研究深圳有“連招” 讓科學家甘坐原始創新“冷板凳”
摘要: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研究環境,張立源教授才能安心坐在觀測三維量子霍爾效應這張“冷板凳”上,靜心搞科研,從而取得重大突破——因首次驗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入圍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和“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并榮獲2020年度“科學探索獎”。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李少輝、聶金秀、記者羅勉報道 從深圳市有關方面了解到, 深圳在全國率先以立法形式固定財政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并引導社會力量加大投入,為基礎研究提供了持續穩定的源頭活水。多措并舉之下,深圳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有力提升。
如何在冷門的科研領域做出重大突破?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教授張立源感觸最深的,是深圳這塊地——土好,肥好,能出活兒。
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研究環境,張立源教授才能安心坐在觀測三維量子霍爾效應這張“冷板凳”上,靜心搞科研,從而取得重大突破——因首次驗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入圍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和“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并榮獲2020年度“科學探索獎”。
深圳的做法,被國家發改委納入推廣介紹的47條“深圳創新”經驗,成為各地學習借鑒的樣板。
搞科研 科學家自己說了算
近年來,中國科技實力實現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上天入地下海”令世界矚目,但在一些領域仍存在“卡脖子”難題。
事實上,許多“卡脖子”問題,最終都“卡”在基礎研究上。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也決定了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高低。但基礎研究投入高、回報慢且難以量化,有時十年、幾十年甚至更久才可能“有用”。
南科大教授張立源認為,基礎研究沒有捷徑可走,如果大家都來追熱點,那么基礎研究的整體發展勢必不均衡且無法實現關鍵的突破。我在國外做研究時,發現無論多冷門的領域,總是有科學家在堅持做。而在國內,很多基金、項目資助經費導向非常明確,研究人員扎堆追熱點的現象較為普遍,導致冷門的前沿領域無人敢碰。
2014年,他來到深圳,驚喜地發現:這里很不一樣。“政府部門和學校都非常支持和鼓勵科研人員自由探索未知的科學問題、發現和開拓新的知識領域,不要求科研人員憑資格和資歷來申請科研經費。最重要的是,科研由科學家說了算,這給予我們很大的自主性。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搭建實驗室,自主選擇感興趣和重要的課題,自己有話語權。”張立源說,這種機制在多數省市很難實行,但在深圳卻可以做到。這對剛出茅廬的青年人來說實屬難得。
支持力度大且穩定持續,讓張立源無后顧之憂,腰桿也挺直了。他終于可以“隨心所欲”,不再去擠二維材料體系這個熱門且充滿激烈競爭的研究領域,而是轉向三維電子氣體系這一相對“冷門”和傳統的研究方向。
張立源和團隊成員用4年時間,將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從預言變成了現實,讓這個困擾物理學界32年的難題,終于有了解答。該成果發表于國際頂尖期刊《自然》。
強基礎 深圳動了真格
過去幾十年,深圳采用市場化牽引科技創新發展模式(即“市場-工程-技術-科技”),走出了一條具有深圳特色的自主創新發展之路,面向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深圳受產業創新牽引科技創新發展慣性的影響,其科技創新的不足和弊端突出,亟須補齊基礎研究短板。
“深圳走到了不得不加強基礎研究的發展階段。”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公共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汪云興認為,基礎研究投入不足很大程度上造成產業上游前瞻性、原創性、引領性成果較少,對新興產業孵化帶動不足,難以為深圳引領未來世界科技競爭提供有力支撐。深圳打造全球標桿創新城市必須要有一流的基礎研究能力支撐。
近年來,深圳不斷探索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加強基礎研究的系統部署和前瞻布局。
為優化完善基礎研究科技計劃體系,近年來,深圳制定《深圳市關于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實施辦法》《深圳市基礎研究項目管理辦法》《深圳市高等院校穩定支持計劃管理辦法》等若干政策文件。按照2019年出臺的《深圳市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方案》,不斷優化基礎研究科技計劃資助體系。
除資助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基礎研究項目外,2020年深圳首次實施高等院校穩定支持計劃,進一步擴大高校科研自主權,以穩定經費形式支持11所高校結合深圳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及自身發展規劃,自主布局、自由選題,開展創新性研究。
深圳市在科技計劃中專門設立“深圳市自然科學基金”,著力在基礎、前沿、源頭研究領域爆發出重大科技成果,著力實現基礎研究和產業技術創新融通發展。
近年來,為補齊短板,增強科技原創能力,提升對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深圳市不斷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深圳市發布的《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中,更是在全國率先以立法形式明確要求市級科技研發資金中每年基礎研究的投入比例。積極引導產業界和社會力量投入基礎研究,騰訊率先發起設立“科學探索獎”,首批50位青年科學家獲1.5億元獎勵。
城市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今年5月,深圳計算科學研究院打造中國原創基礎軟件品牌,推出中國的數據庫系統:崖山、采石磯、釣魚城,在解決我國數據庫系統“卡脖子”問題上邁出堅實一步。
深圳計算科學研究院是2018年由深圳市政府批準建設的“十大基礎研究機構”之一,針對我國數據計算相關領域理論研究缺乏源頭創新,基礎系統基本依賴國外開源軟件等問題,提供源頭基礎理論和關鍵核心技術。
深圳市科創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基礎研究站得穩不穩,站得牢不牢,直接關系我市科技創新發展的未來。面向未來,深圳瞄準創新發展的關鍵制約,把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做扎實。
汪云興表示,深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與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基礎研究的開展既要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大局,又要結合自身發展優勢和訴求;要堅持近期“解決問題”與長期“戰略部署”相結合,分階段推進各類基礎研究。
實施基礎研究夯基行動,提升創新引領力,深圳基礎研究平臺呈現跨越式增長。目前,深圳已建設基礎研究機構12家、諾獎實驗室11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42家。累計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各級各類創新載體2746個,初步形成高水平、多方向、多層次的全社會科研體系,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助力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責任編輯:呂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