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機場集團:以創新思維開展白云機場三期規劃建設
摘要:馮興學透露,白云機場三期擴建工程于2020年9月27日正式開工,計劃于2025年底竣工驗收并投入使用。目前正在施工的項目包括東四西四指廊基礎、飛行區土石方與地基處理,以及T3航站樓基礎工程等。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皮澤紅報道 9月14日,廣州市人民政府舉行《廣州臨空經濟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 新聞發布會。廣東省機場管理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工程建設指揮部總指揮長馮興學通報了白云機場三期擴建項目規劃建設的的有關情況。
據馮興學介紹,三期擴建項目設計目標年為2030年,預測旅客吞吐量1.2億人次、貨郵吞吐量380萬噸、飛機起降量77.5萬架次。在現西一跑道西側915米處建設3400米×45米的西二跑道;在現東二跑道東側1530米處建設3600米×45米的東三跑道,飛行區指標均為4E。在東二和東三跑道之間建設42.2萬平方米的T3航站樓,24.2萬平方米的T3航站樓前綜合交通中心和停車樓,14.4萬平方米的東四西四指廊,以及空管、油料設施,貨運、生產生活輔助用房及公用配套設施等,總概算約569億元,其中機場工程 537.66億元,空管工程27.55億元,油料工程4.4億元。
馮興學透露,白云機場三期擴建工程于2020年9月27日正式開工,計劃于2025年底竣工驗收并投入使用。目前正在施工的項目包括東四西四指廊基礎、飛行區土石方與地基處理,以及T3航站樓基礎工程等。
馮興學表示,白云機場三期擴建以建設“世界級標桿機場”為目標,以創新思維開展規劃建設,將采用了一系列的新規范、新技術應用:
一是領先的“智慧機場”建設。白云三期擴建工程結合數字孿生、人工智能、5G+北斗等新技術,同步建設數字孿生機場,將 T3建成“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的人工智能機場,逐步建設成一個覆蓋更廣的智慧機場,實現綠色便捷、智慧管控、協同高效、云上智能機場,全面提升機場運行效率、服務品質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構建全機場統一的大運行、大服務、大安全和大資源管理的創新應用平臺,實現安全運行保障有力、生產運行高效協同、旅客出行便捷舒適、環境生態綠色和諧。
二是新跑滑標準的首次應用。國內首次采用915米的跑道間距,在國內4E級以上機場中首次采用172.5米的最小跑滑間距,充分利用跑道間用地,實現有限資源條件下的機場容量最大化。
三是全面采用智慧建造技術。三期擴建工程采用了全生命周期BIM技術應用,從設計到施工再到運營,全階段、全專業、全業務落實有機場建設行業特色的BIM應用。還采用了數字化施工手段,為飛行區、航站區施工土方及土溶洞處理提供了數據支持,有效節省了造價。最新開發完成的工程管理系統,為三期擴建提供了各參建方全員參與的工程信息管控平臺,結合可視化手段,實現了工程管理智能化、高效化、精確化。
四是全國領先的綠色三星航站樓。T3航站樓充分考慮本地建筑風貌,開創性地在大型航站樓屋面應用薄殼建筑蒸發冷卻系統,國內首先設計建造近零能耗登機橋,結合玻璃幕墻可調節遮陽系統、光伏發電、高效機房等先進低能耗技術,綜合建筑節能率達到15%以上。項目綠色建材使用比例達到70%。結合以上多種適應性綠色建筑技術手法,打造一座全國領先的三星級綠色航站樓。
五是集合多種交通方式聯運的航站樓綜合體。三期擴建工程同步引入穗莞深城際、芳村至白云機場城際(22號線北延段)、廣河高鐵、廣中珠澳高鐵等軌道交通以及第二機場高速公路接入機場,T3交通中心可實現空鐵旅客的無縫銜接。T3航站樓將是白云機場集航空、公路、鐵路(城軌)為一體的多式聯運的交通綜合體,并與第一航站區一道實現白云機場與廣州中心城區30分鐘通達,與珠三角各城市60分鐘通達,形成“3060”交通圈。
六是機位多和效率高。T3航站樓在設計上突出機位多、效率高的功能,通過組合機位近機位數可在53-59個之間轉換。航站樓造型上收窄東西兩翼,結合H型與X型的組合優勢,東西指廊采用前列式設計,可實現更多機位同時獨立運行,達到空側運行效率最高的目的。以人為本的流程設計有效縮短了旅客從T3航站樓中央區域至四個指廊登機口及中轉流程的平均步行距離,從而實現無需捷運系統即可滿足3000萬旅客的正常使用。
七是T3航站樓與綜合交通中心采用綜合體設計。旅客進、出港各項流程導向清晰換乘便捷,綜合交通中心在軌道交通站廳層嵌入航空值機托運功能,乘客下車即可值機,真正實現“零換乘、一體化”空鐵聯運,打造了“路、軌、空”一體化聯運的航站樓綜合體。
八是極具嶺南特色的城市門戶。T3航站樓以“花”為設計主題,航站樓第五立面如鮮花盛放,形成“羊城花冠”這一建筑意象。T3航站樓內部建筑全面按花園機場的理念進行設計,在交通中心和T3航站樓的中軸線上打造一軸兩園的嶺南園林及公共藝術展示區,形成白云機場獨具風采的城市門戶形象。
責任編輯:呂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