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木竹結構建筑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效益
摘要:我國于本世紀初才開始發展綠色建筑,與發達國家相比晚了30年左右,當然發展的速度非???。楊保軍介紹,截止到2021年底,全國累計建成綠色建筑86億平方米,2021年新增綠色建筑將近20億平方米,當年新增綠色建筑占年度新增建筑的比例達到84%。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白雪報道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向我們展現了中國傳統木建筑極強的美學可塑性和藝術表現力。營造“茅檐常掃凈無苔,花木成蹊手自栽”的詩意人居,木竹結構建筑亦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更是展現了中國人的精神品格。
木竹結構建筑是傳承文化蘊含詩意的建筑,南禪寺、佛光寺、應縣木塔這些古老的木建筑承載了中華優秀的文化歷史,向我們展現了中國傳統木建筑極強的美學可塑性和藝術表現力。自古以來,木竹結構建筑作為最貼近于大自然的結構形式,在中國擁有悠久的應用傳統和良好的產業基礎,是中國適宜人居的重要載體。
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楊保軍在“首屆現代木竹結構建筑與人居產業論壇”上表示,自古以來,木竹結構建筑作為最貼近于大自然的結構形式在中國擁有悠久的應用傳統和良好的產業基礎,是中國適宜人居的重要載體,在“雙碳”背景下,木竹結構建筑優勢更加凸顯,現代木竹結構建筑是綠色建筑的一種新形式,在低碳節能、循環利用、減少垃圾、固碳儲碳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效益,長期以來我國城鄉建設在粗放發展模式下形成了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慣性依賴,因地制宜推動木竹結構建筑發展對于降低碳排放,減少建筑運行能耗,促進林業經濟健康發展,完善裝配式建筑結構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楊保軍
我國于本世紀初才開始發展綠色建筑,與發達國家相比晚了30年左右,當然發展的速度非???。楊保軍介紹,截止到2021年底,全國累計建成綠色建筑86億平方米,2021年新增綠色建筑將近20億平方米,當年新增綠色建筑占年度新增建筑的比例達到84%。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了《“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推廣新型綠色建筑方式因地制宜發展木竹結構建筑;印發《綠色建筑評價管理辦法》《綠色建筑標識管理辦法》等規范性文件;發布民用建筑綠色設計規范、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木結構設計規范、木結構實驗方法標準、裝配式木結構建筑技術標準等一系列標準規范;出版木結構建筑設計,木竹結構建筑圖集,為各類民用建筑綠色評價、綠色設計、綠色改造等提供技術支撐,基本形成了目標清晰、政策配套、標準完善的政策體系,同時積極推動鋼混、鋼木、木混等裝配式組合結構的研發應用,拓寬木結構技術應用領域。
不過,楊保軍也直言:“木竹結構建筑在發展中也面臨一些問題,比如說社會公眾建筑行業對木竹結構建筑建材的認知和接受度還有限,應用領域還比較窄,對于中國特色現代木竹結構建筑技術體系及中高層木竹結構建筑還有待深入研究。國內原材料和裝配供給,人才和研發創新能力不足,亟需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系統化針對性的研究和實踐。”
責任編輯: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