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數據要素流通,普華永道聯合上海數交所發布《“數據二十條”對金融行業的影響與啟示》
摘要: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管理咨詢主管合伙人王建平表示,普華永道愿意與廣大金融機構一起努力推動金融行業數據要素化探索。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崔立勇報道
3月1日,普華永道聯合上海數據交易所舉辦“數據二十條”金融行業研討暨研究成果發布會,發布雙方共同研究成果《數啟新篇,智贏未來——“數據二十條”對金融行業的影響與啟示》,探討金融機構如何充分利用“數據二十條”政策紅利,發展“新要素”、共建“大市場”,從前臺、中臺、后臺多維度建設賦能業務發展,推動數據要素流通和價值發揮,從而促進數字經濟與數字金融發展。
2022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正式對外發布,從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提出二十條舉措,又稱“數據二十條”,這是繼2020年4月10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之后首次更加系統性明確數據基礎制度的政策文件。此外,近日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指出,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兩大基礎”,將進一步推動我國數據要素市場全面落地,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升數字中國建設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
普華永道中國區域經濟及金融業主管合伙人張立鈞表示:“全球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當前數據正在經歷從‘資源’到‘資產’的過程。數據資產化產生的新交易生態、新價值體系、新商品形態,是未來實現普惠和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普華永道攜手上海數據交易所深度解讀和分析‘數據二十條’對金融行業的影響,展望金融機構參與數據交易,賦能業務發展的新思考,共同推動實現可持續的數字經濟新時代。”
上海數據交易所總經理湯奇峰表示:“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是上海全面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打造國際數字之都的重要舉措。上海數據交易所一直以來積極致力于為數據產品交易流通和數據產業大發展提供平臺和支持。我們的金融交易服務板塊,支持各類金融數據要素對接,推進實現金融板塊銀行領域數據全品類覆蓋。”
對金融機構如何積極響應新的數據要素市場發展要求、融合內部數據資產化與外部數據要素市場,該研究成果從數據確權、交易流通、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四個方面進行深入解讀,并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舉措性建議,主要包括:建立保障權益、合規使用的數據產權制度;建立合規高效、場內外結合的數據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建立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數據要素收益分配制度;建立安全可控、彈性包容的數據要素治理制度等。
從金融機構前臺、中臺、后臺多角度考慮,提出對下一階段建設方向的構想。從前臺角度來看,隨著數據使用場景和深度提升,產業金融、數據金融產品、公共數據應用等也將獲得進一步創新和發展的契機。從中臺角度來看,數據風險管理、數據資產管理、數據治理體系和外部數據管理將成為金融機構進行優化和改進的重要組成方面。從后臺角度來看,建立價值評估體系、探索數據資產入表制度,能促進金融機構借力數據、量化價值、持續發展。
此外,在數據治理與數據資產生態構建方面,研究成果認為:一方面,金融機構數據治理是金融行業數據要素市場化的基礎,金融機構的數據資產管理需要促進數據產業發展和保證數據安全兩手抓,企業要主動應變,順應形勢,由內而外做好數據流通交易雙循環,做好企業數據資源和數據資產管理,實現企業數據內部流通(內循環),主動融入外部數據交易市場(外循環),并從“數據產業鏈條”來識別改進方向,提升數據供應韌性,建立良好的數據資產生態。另一方面,數據資產是數據要素與數據產品的高級形態,在金融機構釋放自身數據價值,賦能數據要素市場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金融機構在參與數據資產生態的過程中,可圍繞“數據資源化、數據產品化、數據資產化、數據資本化”四化框架,通過自身數據資產管理體系,階梯式實現數據價值最大化。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管理咨詢主管合伙人王建平表示:“‘數據二十條’的提出,希望讓高質量數據要素‘活起來、動起來、用起來’,國家層面政策措施加快扎實落地,對金融行業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非常利好。普華永道愿意與廣大金融機構一起努力推動金融行業數據要素化探索。我們將適應中國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趨勢和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大勢,發揮專業咨詢機構力量,融入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數商生態,加強政產學研用協同和項目合作,賦能金融機構加強數據治理能力,助力中國數字經濟新格局的構建和數商新生態的繁榮發展。”
責任編輯:崔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