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五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在國圖展映
摘要:6月10日,是我國第18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下,國家圖書館主辦的“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五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展映月暨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傳承人記錄成果特展”系列活動拉開帷幕。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成靜報道 6月10日,是我國第18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下,國家圖書館主辦的“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五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展映月暨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傳承人記錄成果特展”系列活動拉開帷幕?;顒右試覉D書館為主會場,邀請全國220余家各級各類圖書館進行聯展聯映,同步結合M地鐵·圖書館主題活動在地鐵車站向公眾進行宣傳展示。
通過20余年的發展,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已經進入到系統性保護的新階段,非遺保護工作日漸深入人心。2023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下稱“《公約》”)通過20周年。我國于2004年加入《公約》,是最早的締約國之一。國家圖書館立足“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宗旨,搶救、保存和傳播傳統文化相關文獻資源,積極開展非遺保護工作,讓全國各地人民群眾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共同欣賞非遺的多彩魅力,共同享有非遺保護的優秀成果,共同開創非遺保護工作更美好的未來。
特展聚焦“人類遺產,中國智慧”“建檔記錄,履約實踐”兩大主題,依托近年來我國非遺記錄工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取得的成果,回顧20余年來我國的申遺歷程,梳理我國20年來在非遺保護建檔記錄方面的履約成果,展示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的43個項目的獨特魅力和保護傳承取得的可喜進展。
特展中展映的68部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影片,全部來自非遺記錄工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中的代表性成果。其中包括2022年我國最新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以及較少進入公眾視野的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麥西熱甫、中國活字印刷術等項目。
非遺記錄工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工作,由于大部分傳承人已步入暮年,有許多項目留下了傳承人最后的影像。通過對記錄成果的展映,這些珍貴的影像作品得以與公眾見面,而這些作品將作為國家文獻資源得到永久保存。截至目前,此項工作已開展對1800多位傳承人的記錄,并已完成了對1040位傳承人的記錄。
活動將通過線上線下同步開展,展覽展映活動將持續到7月9日。公眾可關注國圖影院影片排期,到館觀賞公益放映,或通過國家圖書館非遺記錄工程成果在線展示專區(網址為:ich.nlc.cn)、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網站、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今日頭條、抖音等平臺觀看影片。全國多家圖書館也將線下同步聯映。
同期,國家圖書館與京港地鐵合作舉辦的M地鐵·圖書館項目也將結合特展內容推出主題活動,在地鐵車站向公眾進行宣傳展示,進一步擴大活動的服務陣地。
從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開始,國家圖書館還將舉辦國圖講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講座月”,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巴莫曲布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安德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長聘教授陳岸瑛、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主任章紅艷、泉州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副院長陳恩慧,圍繞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紀念主題——“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促進可持續發展”,針對《公約》內涵和價值、中國非遺的保護實踐與成果、未來非遺保護的發展方向等內容舉辦6場紀念活動。
責任編輯:成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