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品零售企業需要聯合產業鏈上下游推動生態變革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崔立勇報道
在首屆上海國際碳中和技術、產品與成果博覽會(簡稱“上海國際碳中和博覽會”)上,普華永道發布的《新零售未來改寫:可持續商機點燃新增長引擎》報告顯示,中國消費品零售企業已開始可持續創新探索,但在可持續原材料采購、產品碳足跡、化學安全等方面仍存顯著挑戰,且ESG轉型缺乏系統性布局,與商業模式創新和用戶體驗顛覆結合較少,蘊藏巨大可持續發展與變革機遇。
隨著中國消費市場加快復蘇回暖、消費者信心逐步恢復,預計未來6個月在消費品與零售商品服務的支出將會提升,到2026年中國餐飲食品、服飾鞋履、美妝個護的市場規模將分別以9.9%、5.4%和6.8%的復合增速增至6.7萬億、3.1萬億和7100億人民幣。在國家戰略和可持續消費理念的推動下,ESG已成為中國消費品零售企業新增長引擎。
普華永道中國內地ESG可持續戰略與運營主管合伙人鐘曉揚表示:“歷經七十余年發展,氣候變化和利益相關者壓力促使ESG影響上升至全球范疇,并逐步從政策性和合規性向為社會和企業創造價值演進。ESG作為國家戰略重點任務、資本市場融資關鍵、消費者產品服務首選,是企業開啟價值創造新紀元、解鎖增長新引擎、制勝時代新未來的關鍵所在。”
資本市場視角下,ESG績效已成為資本市場投資決策的關鍵考量。目前,中國企業整體ESG表現有待提升,報告披露率相對較低,其中消費品零售行業尤為顯著,超過60%的企業萬德ESG評級低于“A”。消費品零售企業需不斷提升ESG績效,短期推動股價向好,長期收獲更為可觀的投資收益和市值增長。此外,企業還可綜合運用可持續掛鉤債券、綠貸、綠債等綠色金融工具,以更低的融資成本募集資金。
消費者視角下,隨著消費者可持續意識覺醒,全球40%以上的終端消費者愿意為具備ESG屬性的產品和服務支付達10%的溢價。中國消費者更易被具有社會責任意識的品牌所吸引,愿意為值得信賴且符合自身價值主張的ESG產品服務支付高達20%的溢價。
企業視角下,下游大客戶也對供應商ESG績效提出更高要求和期望。優異的ESG績效可顯著促進消費品零售企業財務表現,帶動業務強勁增長,顛覆市場競爭格局。此外,沿價值鏈制定科學高效的ESG轉型舉措,能夠切實降低企業與碳資產管理相關的碳價碳稅等運營成本及合規風險。對中國出口歐盟企業而言其價值更為顯著,高ESG績效可有效規避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所帶來的碳排放成本影響。
中國消費品零售企業已開啟可持續創新探索,但中國企業相比國際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仍有差距。從細分行業來看,商超零售相對領先,鞋服及美妝個護在可持續轉型方面略顯滯后。
具體來看,餐飲服務企業可通過數字化智能設備實時監測和預警分析減少食物浪費,研發植物基原料和天然添加劑改善高溫室氣體排放原料的使用,以及構建更嚴格的食品安全標準和質量管控來應對行業ESG挑戰。
鞋服企業可在生物基材料替代、纖維循環再利用技術、可循環價值鏈、化學品限制與材料創新,以及勞動福祉管理方面提前布局,推動以風險規避和價值創造為導向的ESG轉型進程。
美妝個護企業需積極布局安全成分配方、研發可持續原材料、投資生物合成技術、采用綠色包裝、開發零碳產品線,制定可持續產品營銷傳播及客戶互動策略,開啟第二增長曲線。
鐘曉揚表示:“消費品零售企業應把握ESG新增長引擎,構建ESG戰略及可持續管理體系由上至下轉變發展動能,通過投資創新商業模式顛覆消費者體驗,聯合產業鏈上下游推動生態變革,借力合作伙伴和綠色資本,點燃可持續商機的無限未來,制勝消費品零售行業的下一個十年。”
責任編輯:崔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