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海岸綠茶春季開園:北茶飄香,產業蝶變
摘要:4月16日,清明剛過谷雨未至,中國·日照海岸綠茶春季開園節在鑼鼓聲中拉開帷幕。追隨著春天的步伐,記者來到山東日照,參加了這一作為北方茶產業的標志性活動,此節日已連續舉辦多年,可以說,它見證了日照綠茶從區域品牌到全國名片的跨越式發展。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張守營
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寫道:“清明太早,立夏太遲,谷雨前后,其時適中。”這就是古今推崇春茶的由來。4月16日,清明剛過谷雨未至,中國·日照海岸綠茶春季開園節在鑼鼓聲中拉開帷幕。追隨著春天的步伐,記者來到山東日照,參加了這一作為北方茶產業的標志性活動,此節日已連續舉辦多年,可以說,它見證了日照綠茶從區域品牌到全國名片的跨越式發展。今年的開園節,通過線上線下聯動、主分會場結合的形式,吸引了全國茶商、消費者及文旅從業者的目光。
近日,中國·日照海岸綠茶春季開園節在山東省日照市拉開帷幕。今年的開園節,通過線上線下聯動、主分會場結合的形式,吸引了全國茶商、消費者及文旅從業者的目光。圖為在位于巨峰鎮的分會場——小滿茶山上,參會的各界人士在茶園里參觀。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張守營 攝
北茶崛起:日照綠茶的“硬核”底氣
與我國其他省份的名茶相比,日照綠茶算是無中生有,它是“引”進來的。在毛主席的囑托下,1965年,中共山東省委在時任省委書記譚啟龍的主持下,再次著手推進“南茶北引”工作。此后,日照積極響應省委種茶的指示精神,引種成功,打破了北緯30度甚至35度以北不能種茶的農業讖語。之后,在借鑒山東省種茶經驗的基礎上,遼寧、河北、西藏、新疆、陜西等省、自治區也漸次推展了茶葉引種工作。從實際效果看,日照最為突出。目前,日照已經成為我國緯度最高的優質綠茶產區,是中國北方綠茶之鄉,與韓國寶城、日本靜岡并稱為世界公認的三大海岸綠茶城市。
日照綠茶憑借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成為“南茶北引”的成功典范。專程從泰安前來參加開園節的山東農業大學向勤锃副教授告訴記者,日照綠茶兒茶素和氨基酸的含量分別比南方茶同類產品高13.7%和5.3%,具有“葉片厚、滋味濃、香氣高、耐沖泡”的特色。2023年,日照市茶園面積達30萬畝,干毛茶產值38億元,品牌價值突破61.22億元,穩居山東省茶產業龍頭地位。
科技賦能:從茶園到茶杯的全鏈升級
嵐山區作為日照綠茶的核心產區,近年來通過“谷雨工程”,以巨峰、高興、碑廓等主要產茶鎮為重點,抓標準、提品質,打品牌、拓市場,促進茶旅融合、推動茶產業全產業鏈發展,日照綠茶的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產值逐年增長。
圖為旭照初上的采茶工人在茶園采茶。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張守營 攝
同樣是專程來參加此次活動的山東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黨委書記田保狀告訴記者,2023年12月18日,山東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嵐山教學科研實踐育人基地,在這里(嵐山區巨峰鎮)掛牌成立?;爻闪⒑螅瑢W院組織專家多次到嵐山區,譜寫校地企精準對接、產學研深度融合、學悟干全面推進的嶄新篇章,打造新時代園藝學院服務鄉村振興的“轉型升級新版”。園藝學院與當地政府、日照旭照初上茶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旭照初上”)一起,在人才引進、專家服務和教學科研實踐等方面加強合作。
旭照初上是本次活動分會場的一個舉辦方,其創始人李女士本是嵐山區土生土長的,十多年前,在外打拼的她返鄉創業,李女士在開園儀式上表示:“茶園的開園,不僅開啟了農業生產的全新周期,也為本地茶產業升級注入了強勁動力,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嶄新平臺,更為廣大愛茶人士品茶休閑營造了一方悠然勝地。這里的每一片茶葉都飽含著陽光雨露的饋贈,更凝聚著茶農們非遺制茶的匠心。”秉持“生態為本、品質為魂”的理念,旭照初上獨創了“選、育、套、管、隔”生態鏈種植法,堅持生態種植、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從不打一滴農藥,施肥一律天然有機肥。漫步在旭照初上所在的小滿茶山上,彷佛進入了一個優雅安靜的公園,這里鳥語花香,松柏丹參竹林與茶田相映成趣。
據嵐山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呂東介紹,扎根嵐山的山東經世生物科技公司研發茶道級抹茶及抗皺面膜,年產值預計達5000萬元;康谷農業推出“老舍茶館”授權的茶湯飲料,開拓年輕消費市場。 目前,嵐山區已引入生物信息對抗技術防控蟲害,無人機植保服務覆蓋萬畝茶園,產學研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茶旅融合:茶園里的"詩與遠方"
嵐山區有一個小鎮,名為高興,這里有一條公路,名為彩虹,沿著彩虹公路盤旋而上,九曲十八彎的瀝青路面如同彩帶纏繞山腰,將白云山茶旅融合示范區與外界緊密相連。清晨的薄霧中,來自上青島的陳女士一家已身著傳統茶服,在千畝生態茶園里體驗宋代點茶技藝。"孩子親手磨茶粉、打茶沫,比游樂場還有意思。"她展示著手機里的九宮格:晨光中采擷帶露新芽,午間學習古法炒青,傍晚圍爐煮茶品茗,入夜則宿在茶山民宿遙望星河——這幅動靜相宜的山水長卷,正是嵐山區投資3000萬元打造的"茶+"生態圈。
作為北方綠茶主產區,嵐山茶產業曾長期困于"有品類無品牌"的困境。2021年起,當地以入選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契機,將12座廢棄茶廠改造為茶文化驛站,構筑起50公里生態長廊。在巨峰鎮后山旺村的"茶馬古道"驛站,游客不僅能觀摩非遺傳承人展示"雨前青"制作技藝,還能參與茶染手作、茶膳烹飪等特色項目。昔日的炒茶工王師傅如今轉型茶藝講師,他指著展廳里陳列的抹茶冰淇淋、茶多酚護膚品笑道:"以前只知賣鮮葉,現在一片葉子能變出十八般武藝。"
這種轉型帶來的不僅是文化體驗的升級,更催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當地已培育23家茶旅融合經營主體,帶動周邊8個村莊近千戶茶農增收。茶農李大爺算了一筆賬:自家5畝茶園,鮮葉年收入約3萬元;加入旅游合作社后,春季當采茶導師、夏季做民宿管家、秋冬教授茶藝,年收入突破8萬元。據統計,茶旅項目使參與農戶戶均年增收2萬元,示范區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0萬人次,帶動茶葉綜合產值提升至18億元。
據介紹,嵐山區將“海、茶、山”巧妙融入茶旅融合發展的整體藍圖,精心打造了“茶鄉鳳鳴”“甲子春望”“幽爾崮”等多個鄉村振興示范片區以及山旺度假村、“茶之源”鄉村振興示范項目、“百里綠茶產業帶”和“鹽茶古道”旅游路線等,實現“以茶促旅、以旅興茶”的良性循環。
記者手記
生態與科技雙翼振翅,日照茶何以“破繭”?
張守營
站在日照巨峰鎮的茶園里,眼前的景象與印象中傳統茶鄉截然不同:無人機掠過青翠的茶壟噴灑生物制劑,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測著土壤溫濕度,標準化生產線上的抹茶研磨機轟鳴作響……這片因“南茶北引”而生的年輕茶區,正以生態為底色、科技為引擎,書寫著“后發先至”的產業突圍故事。
面對傳統茶區畝產低、產業鏈短的短板,日照選擇以技術破局。在這里的一家育苗基地,一項“多根無性扦插技術”將茶樹育苗周期從18個月壓縮至38天,根系量激增60倍,甚至實現“北茶南返”——龍井43等品種經馴化后返銷浙江,顛覆了南北茶種的固有邊界。更值得關注的是產業鏈的“立體延伸”:投資1.2億元的抹茶項目引入日本尖端設備,將綠茶深加工為每公斤600元的高附加值產品;茶文旅融合催生出獲國際設計大獎的“守望者茶館”,讓茶園變身為藝術打卡地與研學基地。這些嘗試,正是對傳統茶產業“重原料輕加工、有歷史缺體驗”痛點的精準回應。
在燕子窠生態茶園,油菜與大豆的套種不僅替代了30%的化肥,更引來益蟲形成生態防蟲網,這正是福建武夷山“茶科技”的經典案例。而日照的生態實踐更進一步:全域推廣綠色防控,示范區化學農藥“清零”,有機肥覆蓋率超90%,很多茶園憑借多國有機認證,將春茶賣出上萬元/斤的高價。
傳統茶區的困境,或許就是新興產區的機會。沒有歷史包袱的日照,敢于用物聯網重構生產流程,用聯合社打破小散格局,用生態認證打開國際市場。當傳統產茶大省仍在為整合區域品牌爭論時,日照已借力中茶集團打造“中茶·日照綠”聯名產品,2024年銷售額預計突破500萬元。這種“生態打底、科技賦能、品牌聚合”的路徑,或許正是傳統產業突圍的“最優解”。
在這里,“江北綠茶第一小鎮”——巨峰,生態與科技不是選擇題,而是茶香遠揚的一對翅膀——前者守護著產業的根基,后者托舉起未來的想象。
責任編輯: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