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擔當勇爭先 主動作為促脫貧
摘要:通過全力打造光伏+鄉村旅游特色產業園,有效破解了貧困村集體經濟薄弱和貧困群眾增收渠道單一的難題,探索出了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扶貧新路子。
洛門鎮陽坡村是甘肅省武山縣發展改革局幫扶點,幫扶以來大力培育產業發展,支持引導群眾種植豆角300畝,畝均收入達3000元以上,戶均增收2120元。圖為陽坡村豆角喜獲豐收。甘肅省武山縣發展改革局/供圖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記者 | 楊虹 王斌
脫貧攻堅行動開展以來,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發展改革局嚴格按照國家和省、市部署要求,堅決執行縣委、縣政府各項決策部署,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舉全局之力抓好易地扶貧搬遷、光伏扶貧、貧困村基礎設施提升等重點工作,局領導班子站位全局、把握關鍵,帶領全局干部職工以一往無前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迎難而上,務實進取,在決策部署上精準謀劃、在項目建設上精準布局、在工作推動上精準施策,用實干的擔當和過硬的作風為確保整縣脫貧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易地扶貧搬遷是實現住房安全有保障,確保武山縣整體脫貧的標志性工程。武山縣發展改革局班子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當頭炮”,實行安置點建設、搬遷入住、后續產業清單化管理、責任化推進。組織全體干部職工組成8個工作組多次深入全縣15個鄉鎮貧困發生率較高的自然村組入戶摸底,掌握最困難、最真實、意愿最強需要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最終確定把居住在條件最差、生活最難、扶貧成本最高的自然村貧困群眾調整納入“十三五”規劃搬遷的“總盤子”。同時,局領導班子多次召開會議反復研究,加強與鄉鎮的銜接,廣泛征求鄉鎮和群眾意見建議,確定了以“進城進鎮安置為主,建設新村集中區(點)安置為輔”的兩種搬遷模式。“十三五”期間,投資4.33億元,累計搬遷貧困戶1614戶7883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465戶7155人,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馨滿園、陽關水岸、東溝新村等有影響、有品位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3個,真正做到了讓搬遷群眾“住得安心、過得放心、生活得舒心”。
通過全力打造光伏+鄉村旅游特色產業園,有效破解了貧困村集體經濟薄弱和貧困群眾增收渠道單一的難題,探索出了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扶貧新路子。
積極發揮基礎設施和易地扶貧搬遷專責組工作職能,科學謀劃和爭取重點項目,特別是針對貧困村基礎設施短板薄弱的問題,組織全縣各鄉鎮對所有貧困村基礎設施項目需求進行全面摸底,爭取和實施了一大批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項目,為全縣脫貧攻堅提供了強力支撐。
在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武山縣發展改革局承擔洛門鎮陽坡村和楊河鎮西山村幫扶脫貧任務,按照“單位定點幫扶、工作隊駐村幫扶、干部職工結對幫扶”的工作思路,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真情幫扶,切實把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做到群眾心坎里。2018年,武山縣發展改革局黨組堅持“四不摘”“摘帽不摘幫扶”的要求,在原選派第一書記2人、幫扶隊員1人的基礎上,又增派駐村幫扶工作隊員2人,吃住在村,脫產進行駐村幫扶。2020年,陽坡村和西山村全部實現穩定脫貧,脫貧成果和脫貧質量穩步提升,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得到了幫扶村廣大群眾的高度認可和一致好評。
責任編輯:劉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