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克州:持續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摘要:克州所轄4個縣(市) 均是國定貧困縣和邊境縣,阿圖什市、阿克陶縣屬深度貧困縣(市),特別是搬出地屬于典型的生存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等“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地區。
為全面總結社會領域公共服務助力脫貧攻堅的先進經驗和典型做法,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司組織編寫了《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社會領域公共服務助力脫貧攻堅典型案例》,近期已由中國計劃出版社出版發行。我們將對書中的58個典型案例進行連載報道,宣傳推廣有關典型經驗,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一、背景情況
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是全國唯一的柯爾克孜族自治州(以下簡稱克州),地處祖國最西端,位于天山南脈與昆侖山北坡交匯處的帕米爾高原、塔里木盆地西北邊緣,山地面積達90%以上,全州總人口62.02萬人,其中鄉村人口46.57萬人??酥葑匀粭l件艱苦,經 濟社會發展滯后,集南疆四地州整體貧困地區、特困山區、邊境地區于一體,是新疆脫貧攻堅主戰場的重點地州。克州所轄4個縣(市) 均是國定貧困縣和邊境縣,阿圖什市、阿克陶縣屬深度貧困縣(市),特別是搬出地屬于典型的生存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等“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地區。2016—2020年,全州累計脫貧4.23萬戶、18.57萬人,201個貧困村全部退出,烏恰縣、阿合奇縣、阿圖什市實現摘帽,阿克陶縣達到摘帽標準,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53.21%降至2020年的零。
2016年以來,克州黨委、人民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將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作為脫貧攻堅的“標志性”工程,對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地方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讓生活在克州這樣一個位于高原山區、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地方的深度貧困群眾,開啟了擺脫貧困命運的大遷徙,告別了世代生活的貧瘠大山,通過強化社會領域基礎設施投入,有效推動就業和產業發展,解決了出行難、就醫難、就學難、飲水難、生存難、增收難、脫貧難的七大難題。這場搬遷硬仗時間之短、規模之大,徹底改變了1.38萬名農牧民群眾的命運,徹底擺脫了惡劣的生存環境,人均純收入得到極大提高,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
二、主要做法
克州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財力物力都相對匱乏,必須舉全州之力才能啃下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特別是一些村莊地處高山高寒偏遠地區、交通十分閉塞、土地鹽堿化程度高,自然條件極端惡劣,不具備產業發展條件,投入再多的扶貧資金也不過是杯水車薪, 很難改變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易地扶貧搬遷是實現貧困群眾“挪窮窩”的有效途徑,但是如何帶領搬遷群眾增收脫貧、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成為必須要破解的難題。
(一)著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能力
按照“規模適度、功能合理、經濟安全、環境整潔、宜居宜業” 的原則,為安置區配套建設水、電、路、暖、天然氣、網絡等基礎設施和衛生室、惠民超市、幼兒園、小學、綜合服務中心、文化活動廣場等服務設施,既滿足搬遷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又使其享有便利可及的公共服務。截至目前,克州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新建3所幼兒園、2所小學、3所醫院(衛生室)、6個文化活動室等公共服務設施。2020年,在國家、自治區的大力支持下,圍繞補短板、強弱項,推動阿克陶縣昆侖佳苑小學改擴建校舍項目建設,9個安置區搬遷群眾安全飲水到戶率、生活用電覆蓋率、廣播電視信號覆蓋率、通信集中覆蓋率、就醫條件改善率、小學生就學條件改善率、初中生就學條件改善率均達到100%,收入全部超過脫貧線,解決不愁吃、不愁穿問題, 全面解決安全住房問題,醫療、教育均得到了有效保障。
(二)完善就業和社保體系建設
依托設施農業、畜牧業、勞務輸出、衛星工廠、馕產業等發展為強有力抓手,嚴格按照“一鄉(鎮)一方案、一安置點多渠道、一戶一人一策”原則,加強就業扶持和技能培訓,幫助搬遷戶穩定就業。目前,易地扶貧搬遷戶已實現就業3 023戶、6 483人,其中從事農牧業生產861戶、從事非農牧業生產2 162戶,公益性崗位就業2 139人、扶貧車間及扶貧就業基地就業1 452人、其他各類渠道就業2 892人, 搬遷群眾勞動力就業率達100%。整合各類社會保障資源,逐步提高因殘、因病、缺勞力等特殊困難搬遷群眾保障水平,將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和無法依靠產業就業實現脫貧的搬遷人口全部納入農村低保救助范圍,充分發揮低保兜底作用,搬遷群眾中享受低保政策人口2 502 人,特困供養人員34人,實現了應保盡保。
(三)強化社區管理和社會融入
健全完善安置區社會治安管理機構,以安置點為單元,加強治安巡邏網格化,著力開展風險隱患排查和質量安全監管,確保安置點穩定安全。加大人居環境整治,持續優化安置點軟硬環境和民生投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著力提升安置點人居環境。堅持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原則,實施退耕還林、復草復綠,促進生態修復,抓住搬遷機遇,大力推進“人退綠進”。群眾搬遷后,其原有草場仍維持原有模式不變,仍可享受到草場補貼、小額信貸等各項扶貧政策扶持,有效保障搬遷群眾權益。加強生活習慣、文明禮儀指導培訓,消除搬遷群眾陌生感,讓搬遷群眾盡快熟悉、適應新生活。
克州阿克陶縣昆侖佳苑安置小區一角
三、經驗總結
(一)提高站位,加強領導
克州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扶持一批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舉措和重大政治工程、民生工程,州委、州政府高位推動脫貧攻堅工作,全面落實脫貧攻堅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領導責任制,按照“區統籌、州指導、縣實施、鄉落實,行業配合,貧困戶參與”的要求,州縣鄉村四級相應成立領導小組,明確各級工作職責和目標任務,定期召開推進會、現場會、專題會議對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進行安排部署, 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切實推進政策落地、任務落實,形成了上下聯動、部門協同、責任落實的工作機制。
(二)聚焦重心,合理布局
先后編制完成《克州“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克州脫貧攻堅“易地扶貧搬遷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克州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實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計劃、各類整改工作方案,在規劃階段與貧困戶進行了充分協商,基于地緣、發展空間及后續產業等因素,嚴格按照“靠縣城、靠口岸、靠鄉鎮、靠園區”的“四靠”和集中安置的原則,依托基礎設施、后續產業發展條件較好的產業園區、口岸、鄉(鎮)附近設立9個集中安置點,其中城鎮集中安置389戶、1 931人,安置人數占集中安置總人數的13.94%;農村集中安置2 779戶、11 924人,安置人數占集中安置總人數的86.06%。集中安置點均采用政府統一建設、統籌管理,水、電、路、暖等基礎設施條件大為改善,幼兒園、小學、衛生院、商鋪、文化活動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最大限度地為搬遷群眾提供便利,設施農業大棚、現代化養殖棚圈、衛星工廠等配套產業齊全,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三)嚴守紅線,強化落實
以搬遷貧困群眾為主體,以集中安置點為載體,進一步壓實州縣鄉村四級主體責任,堅守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住房建設面積不超過25 平方米的紅線,在確保住房安全質量前提下,制定時間表、路線圖, 實行掛圖作戰,一個節點、一個環節地推進,通過建立安置點臺賬、督辦提醒等制度手段,嚴格落實建筑質量終身責任制,抓好工程安全質量專項檢查,確保高質量、嚴標準,2019年407戶、1 849人搬遷任務于9月6日完成,標志著“十三五”期間克州易地扶貧搬遷住房建設和搬遷任務提前一年完成,有力促使廣大搬遷群眾及早住進“新房子”、齊心協力營建“新家園”,為開啟新時代克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讓克州更加出彩作出了積極貢獻。
(四)加強黨建,促進脫貧
克州在穩固后續產業發展措施基礎上,實行“黨建+社區+鄉鎮+屬地”的管理模式,堅持把黨建工作與搬遷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實”。按照屬地劃分,從各鄉(鎮)、村抽選干部,配足配強管理人員,建立健全基層黨組織,2020年12月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阿克陶縣恰爾隆鄉、烏恰縣巴音庫魯提鄉成功完成撤鄉建鎮工作,進一步強化安置區管理;對在鄉(鎮)就近安置的,由所屬鄉(鎮)黨組織直接管理,確保搬出地、搬入地正常運轉、管理有序。加強感黨恩教育,通過周一升國旗、農牧民夜校、“訪惠聚”、干部下沉“兩個全覆蓋”、民族團結一家親等多種方式,宣傳搬遷政策和對比搬遷前后翻 天覆地變化,積極引導搬遷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克州“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部完成,但是隨著安置區人口規模逐年增加,現有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仍需持續強化,同時也存在搬遷對象受漢語水平低、勞動技能缺乏、內生動力不強等因素制約,就業仍存在諸多限制,需進一步加強漢語水平、勞動技能培訓、內生動力培養。搬遷群眾從貧困到脫貧再到富裕需要一個過程,“十四五”期間將持續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力度,綜合考慮人口規模遞增、公共服務設施承載能力、提升群眾漢語水平、強化職業技能培訓等,加強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持續加大公共服務設施投入,推動產業穩定發展,建立健全搬遷群眾收入穩定增長機制,持續鞏固易地扶貧搬遷成果。
責任編輯:呂婭丹
(原標題:【社會領域公共服務助力脫貧攻堅案例連載】| 新疆克州:持續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