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為兒童而改變
摘要:關于推進成長空間友好的任務舉措會推動城市規劃在價值理念、行動方案和治理政策上做出諸多改變。
城市為兒童而改變
——《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解讀之四
兒童生活環境是否友好,直接影響著城市中數以億計兒童及其家庭。營造兒童友好的城市空間,有助于提升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部署要求,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了《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了中國特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建設目標、重點領域和組織實施的路徑。這是國家層面第一次對兒童友好城市建設進行全面而系統的部署,對于統一社會共識、凝聚各方力量,指導全國各地廣泛開展兒童友好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其中,關于推進成長空間友好的任務舉措會推動城市規劃在價值理念、行動方案和治理政策上做出諸多改變。
一、兒童友好體現了“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本質要求
歷史上,城市規劃初心在于為兒童和家庭創造更好的環境。工業革命時期,城市人口擁擠、污染嚴重、貧困和疾病肆虐,催生了花園城市運動。20世紀30年代,兒童游戲和受教育的權利正式納入社區規劃。二戰后,城市規劃中越來越重視兒童需求。然而,伴隨城市化快速推進,被高樓大廈、環境污染、交通擁堵充斥的現代城市又逐漸忽視了兒童的主體地位和空間權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兒童成長,深刻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全社會都要關心關愛少年兒童,為少年兒童茁壯成長創造有利條件”。由于人一生中的所有發展都建立在兒童期的基礎能力之上,一個讓兒童能自由探索、獲得更多發展機會的城市環境,對兒童的成長乃至一生都影響巨大?!吨笇б庖姟飞钊胴瀼亓暯娇倳涥P于兒童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出要推進兒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提升城市空間品質和服務效能。
這一要求充分體現了“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本質要求,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滿足兒童及其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要求在城市更新行動、交通綜合治理、生態城市建設等城市規劃建設全過程,關注兒童需求、傾聽兒童想法、注重兒童參與,讓兒童成為高品質宜居城市建設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二、為兒童營造適宜的城市空間
兒童成長空間的營造要聚焦兒童和家庭的需求,合理安排居住、學習、出行、游憩空間,努力創造宜居、宜學、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充分保障兒童生存、發展、受保護和參與權利。
全年齡覆蓋,充分滿足兒童成長需求。處于不同人生階段的兒童在需求上有很大差異,兒童友好的城市空間應具有“全納性”,能夠促進各年齡段兒童生理、安全、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得到滿足?!吨笇б庖姟穱@兒童全年齡階段做出了有針對性的安排。例如,針對哺乳期嬰幼兒家庭需求,提出要推動公共場所建設母嬰室;針對學齡兒童學習和活動需求,提出要加強學校等適兒化改造,鼓勵設置少兒圖書館,為兒童提供文體活動和閱讀娛樂場所;針對青少年參與社會實踐的需求,提出要加強兒童勞動教育、課外實踐、科技體驗、素質拓展等校外活動場所設施建設;針對各年齡段兒童在社區生活的需求,提出要增加兒童“微空間”,鼓勵社區打造兒童“游戲角落”。同時,《指導意見》還關注到特殊兒童的空間需求,提出要加快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場站、過街無障礙設施,提供適宜殘疾兒童的閱讀資源。
全尺度建設,有力支持兒童能力提升?!吨笇б庖姟诽岢鲆訌妰和押媒謪^建設,開展兒童友好社區建設,給兒童友好的城市空間提出了系統性要求。城市規劃要在不同空間尺度上為兒童創造良好環境,讓兒童的學習、交往、獨立出行和社會實踐等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城市尺度關注各種要素的綜合部署,例如將住房布置在環境安全、交通便利地區;將公共服務設施布置在公交可達地區;促進城市緊湊發展,減少兒童機動車出行,增加綠色出行;將生態網絡全面覆蓋整個城市,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多樣化;為兒童提供清潔的廢棄物處理系統和清潔能源,確保兒童在可持續網絡支持下健康成長。社區尺度關注各種要素的人性化和精細化安排,例如規劃一站式市民中心、兒童和青年中心,形成一刻鐘兒童生活圈;設置限速區、智慧交叉口裝置,形成連續的步行和騎行空間;打造智慧社區和樓宇,為兒童提供豐富的生活體驗。
三、推動城市規劃治理回應和滿足兒童需求
要將《指導意見》提出的“成長空間友好”從理念變為現實,需要城市規劃繼續發揮戰略引領和剛性管控作用,在體系融合、標準制定和機制建設方面實現創新。
一是將兒童友好全面融入國土空間規劃“五級三類四體系”。從規劃類型看:兒童友好理念應納入市—縣—鄉鎮級總體規劃和近期建設規劃,體現城市規劃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并對兒童相關要素進行綜合部署;具體的空間設施建設要求應納入詳細規劃和相關的專項規劃,發揮指導規劃落地和規范實施的作用。從規劃過程看:在編制階段,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能夠為兒童友好城市創建提供數據整合平臺;在實施階段,可將兒童友好的定性定量要求納入綜合實施方案、規劃設計條件甚至土地招拍掛環節,實現資本與公共利益的平衡;在評估階段,年度城市體檢能夠審視兒童友好城市創建的階段性成效,預判可能面對的新問題;在反饋階段,可對規劃的階段目標進行修正,以便對下一階段的發展重點進行及時調整。
二是不斷完善兒童友好空間和設施的規劃建設標準。立足本土經驗,開展“城市—城區—街道—社區—重點地段”不同層級的兒童友好空間規劃研究,制定兒童友好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的規劃建設標準,細化兒童友好醫院、學校、圖書館、實踐基地、出行系統、公園、社區等建設指引,為廣泛性的建設實踐提供技術指導。
三是創新兒童全過程參與城市規劃的長效機制。重視兒童的環境體驗,在規劃過程中充分體現兒童利益,充分理解每個規劃決策對兒童產生的影響。為兒童創造多元而深度的參與體驗,讓兒童在參與中培養對社區和自然的熱愛,激發自身的創造力和責任感,長大后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作者:邱紅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責任編輯:劉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