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產經 正文

全國51個城市成為18個指標領域的標桿

2021-05-19 08:48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營商環境

摘要:國家發展改革委在江蘇省蘇州市組織召開“全國優化營商環境經驗交流現場會”,圍繞我國營商環境評價18個指標領域,公布了各項指標名列前茅的標桿城市。全國共有51個城市有指標進入標桿,其中獲得10個指標以上的城市有17個。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季曉莉

5月1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在江蘇省蘇州市組織召開“全國優化營商環境經驗交流現場會”,圍繞我國營商環境評價18個指標領域,公布了各項指標名列前茅的標桿城市。全國共有51個城市有指標進入標桿,其中獲得10個指標以上的城市有17個。

 北京國際雕塑公園。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季曉莉/攝 

北京國際雕塑公園。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季曉莉/攝

在會上,中國營商環境評價18個指標領域的標桿城市分享了對標國內國際先進做法、推動營商環境快速優化提升的典型經驗。

寧波:納稅服務排名全國第一

寧波市作為名列前茅的標桿城市,共有11個指標躋身前20強,其中納稅服務排名全國第一,跨境貿易服務名列第七。

以納稅服務為例,寧波市扎實推進政務服務的“一門辦結”,重點抓好民生事項“一證通辦”清單的落地工作,實現企業開辦全過程“一日辦結”,不動產登記“一窗辦結”,過戶、抵押60分鐘辦結,增量房交房即辦證。

寧波市稅務局還加碼打造“一次不用跑、稅事全辦好”納稅服務品牌,通過基層網格、樓宇商圈建成“15分鐘自助辦稅圈”,在奉化溪口建成全國首家“零窗口”智慧辦稅服務廳,一舉取消原有窗口設置與取號等待模式,將“面對面辦業務”升級為“肩并肩享服務”,一來就辦、一次辦好,納稅人平均等候時間縮短70%。目前,寧波市逾190個涉稅事項實現網辦,且網辦率保持在93%以上。2020年,寧波市稅務局還承接全國首家增值稅專票電子化試點任務,率先實現出口退(免)稅全面無紙化,平均退稅時限壓縮至4個工作日以內。

武漢:政務服務一體化“五通”

武漢市先后圍繞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建設、證照歸集與數據共享、“五減”“五通”及高效辦成一件事,有序推進改革任務落地落實。武漢市政務服務事項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比例分別達到76.23%、99.21%、90.01%、99.92%。

為了全面優化再造政務服務流程,武漢市推進“五減”(減事項、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限、減跑動次數),持續對標國內先進城市最優標準,從申請條件、申報方式、受理模式、審核程序、發證方式、工作機制6個方面,系統重構審批流程,將跨部門、跨處(科)室的多個事項,整合成符合企業群眾表述習慣的“一件事”;推行“一事聯辦”,實現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減事項、減環節、減時限、減材料、減跑動。

武漢市圍繞用戶通、系統通、數據通、證照通、業務通“五通”,不斷完善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功能,推動系統對接;深化電子證照應用共享,推動實現證照信息自動關聯獲取、線下辦事免交實體證照;綜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探索“智慧審批”和“秒報秒批”;探索利用區塊鏈技術,推行電子證照等核驗數據全程上鏈“一碼亮證”。

在企業開辦領域,武漢市全面實施“210”標準,將開辦時間壓減到1天內;在工程建設領域,不斷完善工程建設并聯審批系統功能,深化幫辦代辦服務,開展“承諾可開工”試點,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時限壓縮至45個工作日以內;在不動產登記領域,實現一般事項即辦即結和高頻事項1個工作日內辦結、23項業務“網上辦”;依托區塊鏈中樞能力,創新推出“稅鏈通”服務,新建商品房網上辦理不動產證時間壓縮至原來一半。

武漢市通過擴大“通辦”“就近辦”,聚焦戶政、社保、公積金等領域,打破企業群眾辦事注冊經營地、戶籍所在地限制,實現民生高頻事項“全市通辦”。與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及部分沿海城市簽訂合作協議,以設置專窗、自助機聯通等方式,推進跨省跨市通辦。完善一體化24小時自助政務服務體系,推進實現300項高頻事項“就近辦”。

據悉,目前武漢市已經完成政務服務評價國家標準試點工作,已經將“好差評”和地方特色的“雙評議”有效融合,實現評價事項、評價對象、評價渠道全覆蓋。

廈門:推動跨境貿易集成化改革

廈門市跨境貿易指標全國排名第四,比2019年的第六名更進一步,是該指標唯一的大會典型經驗分享城市。

2015年廈門市開始啟動口岸降本增效工作,提出“三年內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再壓縮一半”的任務目標,從提效、降費、促便利三方面持續推動,實施系統性集成化改革,先后出臺《廈門港口對標先進工作方案》《廈門口岸降本增效工作方案》等系統性工作方案,共計120多條提升舉措。

廈門市精簡進出口船舶和貨物通關手續,如對國際航行船舶供水檢驗檢疫實施“開放式申報+驗證式監管”模式,對進口分撥集裝箱采用便捷監管模式,對貨物報關采用“先放行、后改單”創新做法,多項舉措作為最佳實踐案例在全國復制推廣。

廈門市推廣“互聯網+港航服務”智慧提效模式,建設集裝箱智慧物流平臺、口岸物流公共服務平臺等,推出進出口集裝箱貨物“卸船直提”“抵港直裝”,碼頭費用網上“結算直通車”、電子小提單、電子設備交接單等服務,運用區塊鏈、5G、物聯網等新技術加快口岸數字化建設。

目前,廈門市口岸集裝箱進出口合規成本降到全國沿海主要口岸最低水平;政府性降費每年為企業減負約5億元,非政府性降費每年為企業減負超過20億元;整體通關時間提前完成國務院“到2021年底,整體通關時間比2017年壓縮一半”的任務要求。2021年3月,廈門口岸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為27.71小時和1.32小時,較2017年底分別壓縮74.7%和94.1%;全國營商環境評估廈門市跨境貿易指標連續兩年進入單項標桿城市行列。

“政府主動降費、市場陽光收費、行業協同規費、信用紅利護航、監管創新便利、智慧服務提效”的廈門實踐經驗,獲得了市場和企業的認可。

廣州:由“各指標各自奮戰”向“跨指標聯動發力”轉變

近三年來,廣州市以全國“辦電渠道最多樣、審批流程最順暢、政企互聯最緊密”為目標,先后推出“獲得電力”1.0至4.0系列改革措施,助力廣州市打造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廣州市不僅與國內各兄弟城市開展對標交流,還主動瞄準全球最優,剖析借鑒全球最佳的“獲得電力”案例與世界一流做法,并與國外先進經濟體同行建立起常態化聯絡機制。廣州市還全面推進跨指標聯動改革,實現了由“各指標各自奮戰”向“跨指標聯動發力”的開創性轉變。

借助“獲得電力”與“開辦企業”“辦理建筑許可”“政務服務”等指標聯動,廣州市貫通了政企平臺共享鏈路,將電網建設與項目開發進行有序銜接,從“項目等電用”轉變為“電等項目來”;通過“獲得電力”與“登記財產”“獲得用水用氣”指標聯動,廣州市實現了不動產登記與供電過戶線上聯辦,以及電水氣一站式報裝,讓辦電更加便捷。

廣州市創新開展智慧城市和數字化電網的協同聯動,通過臉譜識別、調用電子證照、應用電子印章等技術方法,真正取消線下簽約環節,實現線上申請簽約一步到位。廣州市又依托南方電網“南網在線”互聯網客戶服務平臺,和廣州市“穗好辦”政務服務平臺、“穗智管”城市運行管理中樞互聯來支撐業務創新,為用電客戶提供全旅程、多元化一攬子解決方案。

不僅如此,廣州市還積極推動“獲得電力”與“多規合一”、城市地下管線地理信息和不動產登記信息共享,深度推進政務區塊鏈技術在“獲得電力”指標上的應用研發工作。

2020年中國營商環境評價中廣州市位居全國前列,和2019年一樣,全部18個指標均獲評全國標桿。5月10日,廣州市印發了《廣州市用繡花功夫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營商環境若干措施》,圍繞“國家試點、灣區示范、指標攻堅、涉企服務、數字賦能、智慧監管”六大方面,研究提出了35條改革舉措、260項年度任務。

昆明:政務“七辦”服務跑出加速度

昆明繼2019年度“招標投標”指標獲國家標桿城市后,再次在全國優化營商環境會議上交流經驗。

2020年,昆明市堅持“大政務”的思路和理念,著力推動政務服務和營商環境融合發展,圍繞建設“一網四中心”,深入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打造“辦事不求人”的營商環境;創新“七辦”服務,持續提升服務能力,打造“最多跑一次”和“審批不見面”的營商環境;多措并舉,著力優化政務服務效能,打造“全程服務有保障”的營商環境;先行先試,積極探索“跨省通辦”新模式,打造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昆明市16243項政務服務事項為企業群眾提供“全程網辦”服務,網上可辦率達98.2%,“全程網辦”比例提升至91.5%。在昆明市級政務中心,辦事排隊等候時間的比例1分鐘以內占77.63%,5分鐘以內占89.75%。

2021年,昆明市將繼續以“減事項、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限、減費用”為抓手,持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以數字政府、系統集成為引領,持續優化便捷高效的政務環境、全面提升企業生產經營環境、營造開放包容的市場環境、全面優化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不斷提升舒適穩定的生活環境,讓市場主體“省心、順心、放心、安心、定心”。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