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的幸福答卷
摘要:今年,吉林省糧食總產量首次達到807.84億斤,比上年增加47.24億斤,凈增量居全國第二位。糧食單產941.3斤/畝,比上年增加48.7斤/畝,超過全國平均單產水平21.6%。實現糧食生產獲特大豐收的歷史性突破。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王偉 記者 倪文忠 時近歲尾,盡管已是數九寒天,但一組組振奮人心的數據,讓冬日的吉林大地澎湃著滾滾熱潮。
今年,吉林省糧食總產量首次達到807.84億斤,比上年增加47.24億斤,凈增量居全國第二位。糧食單產941.3斤/畝,比上年增加48.7斤/畝,超過全國平均單產水平21.6%。實現糧食生產獲特大豐收的歷史性突破。
在這份金色的豐收答卷背后,是吉林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動實踐,是吉林不負囑托,不負人民,堅決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的使命擔當,更是全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基礎保障。
用養結合,農民端起“金飯碗”
“用秸稈給土壤做‘被子’,地更有‘勁兒’了,多虧了保護性耕作新技術。”梨樹縣聚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邵亮亮滿臉笑意。
今年37歲的邵亮亮是返鄉創業大學生,2015年隨邵明明、劉先賀等人一起成立了聚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合作社成立之初,便嘗試運用保護性耕作技術。
“鄉親們看我們把秸稈留在地里、不起壟,都等著我們失敗的消息。”都說萬事開頭難,對于剛剛創業的邵亮亮來講也不例外。
梨樹縣是典型的農業大縣,常年糧食總產量達到50億斤,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國家重點商品糧基地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黑土高產豐產的同時卻面臨土地變硬、變薄、變瘦的危機。為了實現黑土地有效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從2007年起,梨樹縣與中國科學院等科研機構和院校開展合作,經過科研人員十幾年的聯合攻關,總結出適合我國東北三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建立了包括收獲與秸稈覆蓋、土壤疏松、免耕播種施肥、防除病蟲草害的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有效保護了黑土層,這就是聲名遠播的“梨樹模式”。
“秋收時,合作社采用保護性耕作的地塊,玉米籽粒飽滿,每公頃增產20%以上,在蓄水保墑、穩產增產上存在明顯優勢”。有了硬數據的支撐,越來越多的農民認識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重要性,紛紛加入黑土地保護隊伍中。
“一兩土,二兩油,曾經肥沃的黑土地又回來了,保護好黑土地,就是把‘金飯碗’端在咱農民自己的手里!”盡管收獲季已過,邵亮亮仍然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
在舒蘭市溪河村,由村黨支部領辦的浩祥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入股、農機具入股和資金入股等方式,吸引61戶農戶入股,流轉土地1500多畝,按照綠色食品精耕細作要求,創立了自主品牌“溪香春”綠色大米,銷往全國各地。如今,合作社水稻種植基地成為國家萬公頃綠色水稻種植基地之一,連續5年為精準貧困戶每年每人分紅1200元,他們種稻的技術得益于“梨樹模式”。
今年梨樹推廣保護性耕作種植面積232萬畝,糧食產量達45億斤,比上一年增收10%。截至目前,全省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面積擴大到2875萬畝,比上年增加1023萬畝,同比增長55.2%,居全國第一位。到2025年,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4000萬畝,占適宜區域耕地面積70%左右。
專業服務,糧倉增產“有底氣”
隆冬時節,走進榆樹市大川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黃澄澄的玉米似一座金山矗立在寬敞的晾曬臺上,隆隆作響的傳送帶將玉米粒帶入烘干塔。
每年收獲季,當地農民又歡喜又憂愁,一邊沉浸在玉米豐收的喜悅里,一邊發愁著“什么時間賣糧價錢好,怎么儲存糧食才不會霉變”。
作為當地的“田保姆”,大川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設了玉米烘干塔一座,一天可烘干玉米175噸,既解決了農戶賣糧難題,又節省了玉米在銷售過程中運輸、脫粒等費用。
“托管服務就是看準農戶需求,幫助增產增收,這才能體現咱們的優勢。”大川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總經理孫大川介紹,合作社創新采用土地“統種統收分管”模式,對簽訂生產托管合同的農戶提供全程托管服務,通過發揮合作社資金優勢、機械優勢、管理優勢、技術優勢,降低農戶生產成本,提高糧食產量。今年合作社種植玉米每公頃可產3萬斤。
而在榆樹市五棵樹鎮廣隆中心村,為了盤活村集體經濟,發揮黨組織的帶頭作用,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讓全村91%的土地實現了流轉。
“2014年,我們成立榆樹市天雨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目前經營流轉土地920公頃,采用保底托管的方式,與農民擬定糧食產量,每公頃保底1.5萬斤的糧食,合作社承擔種植風險。”廣隆中心村黨支部書記叢百元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托管后農戶土地從種到收實現一條龍服務,降低各環節生產成本,耕作成本畝均降低130元左右,同時實現玉米產量畝均增產約400斤。
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農業社會化組織在不改變土地承包的前提下讓小農戶成為適度規模經營的參與者和受益者,一定程度上,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途徑。
今年,榆樹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65.1萬畝,糧食產量79.44億斤,超出指標數13.19億斤。
榆樹市的可喜成就,僅僅是我省保障糧食安全的縮影。
前郭縣白依拉嘎鄉黨委書記李宇航說,“我鄉10775公頃土地全部種植水稻,今年全鄉水稻總產量10.55萬噸,畝產達到2600斤,糧食產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總產、畝產均創歷史新高。”下一步,他們將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壓實糧食生產責任,全力確保糧食產量再上新臺階。一是要加大農業產業政策落實力度,通過實施黑土地保護政策,改良土壤環境,增加基本地力。加快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為糧食生產提供基本保障。二是要依靠科技力量提高單產。通過引進推廣水稻新品種,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加強農民培訓,提高科技貢獻率。三是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糧食種植適度規模經營,推進土地托管等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降低種糧生產成本。加快完善糧食生產流通上下游產業鏈,提高糧食經營效益,提振糧食生產者信心,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今年,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以省委書記景俊海、省長韓俊任“雙組長”的糧食安全工作暨黑土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加強糧食生產30條措施。召開了全省糧食生產暨春季農業生產工作視頻會議,對糧食生產和備春耕工作進行安排部署。提出切實做好當前防災減災奮力奪取糧食豐收9項措施,省委召開全省奪秋糧豐收視頻會議,對后期防災減災和秋收工作作出全面部署。省農業農村廳召開全省農業農村系統視頻會議,對秋收工作進行具體安排。
政策發力,脫貧戶走上“小康路”
這個冬天對于德惠市郭家鎮團山村農民牟鳳輝來說收獲頗豐,經過前段時間的忙碌,4公頃玉米喜獲豐收,賣上了好價錢。
“每公頃玉米產量在2.3萬斤到2.4萬斤左右,每公頃純收入6000元錢,日子越來越有盼頭。”牟鳳輝說。
47歲的牟鳳輝是個苦命的人,8年前妻子突發腦梗去世,留下4個孩子與他相依為命,最小的孩子才3歲,另外3個孩子還要上學,牟鳳輝又當爹又當媽,除了幾畝口糧地,沒有其他收入來源,鎮里雖然給他辦了低保,但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一家5口住在倉房里,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后,牟鳳輝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包保單位長春市生態環境局德惠市分局對他進行精準幫扶,實施危房改造計劃,圓了牟鳳輝的安居夢。
隨著扶貧力度的不斷加大,牟鳳輝的收入越來越多,干勁兒也越來越足,2018年,牟鳳輝脫貧了。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今年,牟鳳輝申請了1萬元的小額農戶無息貸款,以每公頃1.1萬元的價格流轉了4公頃土地,規模化種植玉米。
而讓牟鳳輝高興的事不止于此,今年6月,大兒子牟思良娶了媳婦,對于剛剛脫貧的一家人來說,簡直是天大的喜事。
玉米在收獲后不久,牟鳳輝就賣了糧,還上了貸款和兒子結婚的花銷。
“能過上現在的日子真是不敢想,黨的好政策讓我真正脫了貧!”牟鳳輝盤算著明年再貸點款多包點地,買兩頭牛,讓收入再翻幾番。
依靠政策富起來的不僅僅是牟鳳輝,在大安市聯合鄉安北村有個脫貧戶安萬才,今年承包了18公頃地種植玉米。
讓安萬才做夢也想不到的是,他承包的“堿巴拉”土地能有這么高的產量。“今年雨水好,糧食獲得大豐收,每公頃地我打了2.6萬斤—2.8萬斤玉米,歸根結底,就是黨的惠農政策好、落實到位!”安萬才告訴記者,除去從銀行貸的30萬元種地款和承包費,再加上還10多萬元的外債,保守估計還能剩個五六萬元。
近年來,大安市通過對全域土地進行綜合治理,讓昔日的一些以干旱鹽堿風沙著稱的區域也逐漸地沙消堿淡,由白變綠,正在成為重要的糧食增長極。
2021年,全省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升至12069.91元,同比增長20.08%,其中,經營性收入增長34.58%,工資性收入增長27.42%;全省監測戶人均純收入升至10888.52元,同比增長24.47%,其中經營性收入增長35.42%,工資性收入增長25.47%;脫貧人口和監測人口自我發展意識和自主增收能力明顯增強。
一項項惠農之舉、一樁樁利民實事、一筆筆真金白銀,讓脫貧戶美好的愿景變為現實----
責任編輯:呂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