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國牌獲世界認可 政策助力塑蓬勃態勢
摘要:“通過品牌輸出,中國產品和服務形象在不斷改善,也帶動我國產業附加值和國際分工地位逐步提升?!敝袊暧^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工業室主任、研究員付保宗說。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 記者 | 劉政
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也是贏得世界市場的重要資源。
中國品牌日設立以來,中國品牌迎來了長足的發展,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環節涌現出了一批本土生、本土長的自主品牌,人們不再盲目崇拜“洋品牌”,買國貨、用國貨成為“國潮”青年的生活方式。這些“國牌”不但備受國人認可,也逐漸走向國際舞臺,向世界分享中國品牌和中國創造。
來自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創新戰略研究室的于瀟宇博士曾參與過今年中國品牌日活動的前期籌備工作。他認為,我國通過出臺中國品牌日相關政策,可以鼓勵中國企業對品牌的追求、建立和壯大,有利于激發企業創新創造活力,對標國際標桿企業,創新產品設計、優化工藝流程,進而保證產品質量安全、提升產品質量水平。
2021年10月20日,奧地利維也納華為旗艦店正式開業后的第一位顧客展示購買的商品。華為維也納旗艦店集銷售、售后、產品體驗等為一體,旨在展示華為品牌形象、提供新產品體驗等。 新華社
展現高顏值、高品質、高科技“新國貨”形象
“2022年我國入圍全球品牌價值500強的企業達84個,比2017年增加了27個,各大行業領域一批又一批自主品牌持續走進大眾視野。”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服務業室副主任、副研究員劉振中介紹,自中國品牌日活動舉辦以來,幾年間,我國自主品牌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受國民歡迎。
“以智能手機為例,2022年一季度中國大陸手機銷量排行榜上,OPPO、榮耀、vivo銷量超過蘋果,分列前三位。”劉振中說。
“根據品牌估值和戰略咨詢公司Brand Finance發布的《全球品牌價值500強》報告,入圍全球品牌價值500強的中國企業從2017年的57家增加為2022年的84家。84家企業品牌價值總量達到1.6萬億美元,居全球第二。”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服務業室主任、研究員洪群聯給出一組數據。
“既有‘老國貨’也有‘新勢力’。”中國傳媒大學BBI商務品牌戰略研究所所長張樹庭介紹中國品牌的“進化史”。5年來,我國自主品牌在供應鏈、研發、設計、制造、營銷等各個環節都取得了長足發展,加之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消費者文化自信的不斷增強等諸多因素,使得國貨消費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其中,既有完美日記、元氣森林等依托互聯網迅速躥紅的新銳品牌,也有李寧、百雀羚等借助年輕化煥發新生的傳統品牌。
張樹庭表示,今天的自主品牌正在逐步擺脫過去低端的品牌形象,向高顏值、高品質、高科技的“新國貨”形象進化。
當前,我國品牌發展既呈現“小滲透”,也具有“大生態”。張樹庭介紹,伴隨著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碎片化、需求周期越來越短,一些中小企業憑借對市場的細微洞察和快速反應,聚焦于小而美的細分賽道,精耕私域,進行品牌滲透;一些巨頭企業則將自身能力開放作為一種可供外界靈活使用的“公共資源”,將不同行業的不同企業聚合到一起謀劃。通過構建品牌生態圈,探索萬物互聯時代的新品牌范式。
“5年來,我國品牌建設意識和氛圍更加濃厚。越來越多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充分意識到品牌建設的重要性,加強品牌建設、維護品牌形象的意識更加主動。消費者和社會大眾的品牌意識也不斷增強,愛國貨、用國貨,關注和支持自主品牌的社會氛圍正在形成。”洪群聯說。
創新驅動,自主品牌國際“認可度”提升
“如果說品牌是看得見的實體,那么創新就是看不見的靈魂;如果說品牌是看不見的無形資產,那么創新就是看得見的硬實力。它們唇齒相依,互為因果。”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何佳訊表示。
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國內擁有有效發明專利的企業達到29.8萬家,較上年增長5.2萬家。國內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190.8萬件,同比增長22.6%。
創新是品牌生命的養料。5年來,我國自主品牌創新步伐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企業堅持創新發展理念,主動適應技術革命、產業轉型和消費升級的趨勢,加快創新投入力度,掌握了關鍵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品牌躍遷成長,華為、大疆、大族激光等依托技術創新、自主研發的高科技民族企業已現崢嶸。
“強大國內市場成為自主品牌崛起的堅實依托。”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工業室副主任、副研究員徐建偉表示,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為國內企業貼近市場開發技術、推出產品、創建品牌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一批優質企業抓住國內市場擴大和需求升級契機,協同推進產品結構升級和自主品牌建設,呈現國內市場孕育和成就自主品牌的良好勢頭,為自主品牌走向國際市場積攢更多實力和底氣。
“2021年,華為占全球通信設備市場28.7%的份額,海爾家電全球市占率高達16.5%,穩居全球第一。”洪群聯說。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憑借品牌的影響力登上世界舞臺,與全球企業同臺競技,并展現出了穩健的增長勢頭。”張樹庭給出數據,在“BrandZ最具價值全球品牌100強”中,中國每年都有新品牌上榜,2021年已達到18個,是上榜品牌數量第二多的國家。在Inter brand“全球最具價值品牌100強”中,華為已連續八年躋身榜單。此外,海爾、大疆、小米等一系列自主品牌也都在各自領域扎根海外市場,一再刷新世界對中國制造的刻板印象。
我國自主品牌的市場競爭力、國際影響力在持續增強,汽車、手機、家電、服裝等領域一大批優質品牌從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日漸得到全球消費者的認可。這不僅是“走出去”,更是“走上去”。
“‘中國制造’不再是廉價的代名詞,‘中國制造’在海外市場正在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劉振中表示。
“通過品牌輸出,中國產品和服務形象在不斷改善,也帶動我國產業附加值和國際分工地位逐步提升。”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工業室主任、研究員付保宗說。
政策賦能,營造品牌建設新生態
品牌塑造依托于消費者的口碑,同樣離不開政策的東風相送和制度的保駕護航。
2017年9月,《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印發,明確著力打造中國品牌。國家品牌戰略開始深入實施,多項政策助力品牌建設。
“國家持續加大對品牌建設的資金投入,5年來,品牌支撐和服務體系更加健全。”付保宗介紹,持續開展品牌建設相關活動、加強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檢驗檢測實驗室等品牌認證機構等。“知識產權保護水平顯著增強,知識產權保護原則寫入民法典。”4月24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2021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時表示,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由2017年的76.69分提高到2021年80.61分,整體步入良好狀態。“品牌建設的法律法規也日趨完善。對標國際通行的商標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規不斷完善。一些工業、服務業等行業性的法規也陸續出臺。”付保宗說。“5年來,僅農業品牌建設領域,政策、機制已實現系統化。”據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農村室副主任、副研究員張義博介紹,品牌強農的指導性文件和農業生產“三品一標”實施方案印發,品牌建設政策工具日益豐富,開展了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制度建設,并加強農業品牌標準建設。
同時,農業品牌發展也實現了平臺化。張義博表示,通過開展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支持發展農業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創建發展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洛川蘋果、贛南臍橙、盱眙龍蝦等品牌脫穎而出,成為全社會有口皆碑的地域性品牌。
于瀟宇表示,加大品牌建設力度將在經濟生活中起到重要牽引作用,有力促進區域經濟升級、產業升級和價值鏈升級,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有助于加快推進我國“質量強國”建設,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未來還應繼續強化法律法規對品牌的保護作用。”付保宗表示,應繼續健全品牌相關法律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真正實現優勝劣汰,打擊假冒偽劣,讓優秀品牌能夠在更干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同時,也要加強法律法規的執行和監管,建立“白名單”“黑名單”制度,營造品牌建設新生態。(記者安寧、付朝歡和見習記者陳薈詞參與采寫)
責任編輯: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