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能源 正文

山西省持續培厚生態底色從礦山修復治理到能源低碳發展

2022-10-13 14:34 中國發展網
礦山修復 低碳發展

摘要:近年來,著力從對有主礦山的“控”和對歷史遺留無主礦山的“減”雙向發力、精準施策,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郭建軍報道  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是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近些年,山西全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全力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在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保障生態安全方面都取得明顯成效。

全力打造礦山修復治理“山西經驗”

山西省作為國家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由于歷史性、粗放式的煤炭開采利用,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生態問題存量較大。近年來,著力從對有主礦山的“控”和對歷史遺留無主礦山的“減”雙向發力、精準施策,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有主礦山修復“控增量”。在全國率先實施礦山開發利用、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土地復墾、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四合一”編制,著力推動礦山生態環境源頭保護和系統治理。出臺《山西省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基金管理辦法》,全省有證礦山共提取基金和預存土地復墾保障金約300億元,將全部用于實施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建立露天煤礦準入、臨時用地還地、信息公開公示、違法案件移交移送等8項長效機制,全面落實礦山生態保護修復監管職責。

無主礦山修復“減存量”。組織全省礦山圖斑核查工作,初步確定全省歷史遺留礦山需治理圖斑8300多個,面積23000公頃,為精準實施礦山生態修復提供了依據和目標。積極開展京津冀周邊及汾渭平原重點城市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項目、三個批次黃河流域重點地區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項目,爭取中央獎補資金 8.30 億元,省級配套資金12.46億元,治理面積6700多公頃。出臺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實施細則,建立市場化運作、科學化治理的生態修復模式。開發山西省生態保護修復監測信息化管理系統,運用月度高分辨衛星影像和地理信息數據,不斷提升礦山生態修復信息化監管水平。

構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山西模式”

山西省聚焦高水平保障發展、嚴起來保護資源、改革牽引保護生態,全力攻堅生態修復治理,著力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2015至2021年底,煤成氣探明地質儲量由0.58萬億方增加到1.12萬億方,其中煤層氣探明儲量7198億方,約占全國90%;煤成氣地面抽采量由41.77億方增加到94.13億方,其中,2021年煤層氣年產61.27億方,占全國煤層氣年產量的80%;截至2021年底全省累計施工鉆井20910口,地面已建成產能170.21億方/年。非常規天然氣增儲上產顯著。

積極構建礦山生態修復、土地綜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保護修復“三位一體”新格局,實施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京津冀周邊及汾渭平原重點城市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三個批次黃河流域重點地區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治理以及土地整治等生態保護和修復項目,創建“建、管、治、護”推進機制,整體性、系統性開展生態保護與修復。

山西省按照“全面摸清底數、依法從嚴打擊、健全長效機制、形成共管格局”的思路,部署開展了嚴厲打擊非法違法采礦專項行動、嚴厲打擊非法違法采礦大檢查大整治大提升行動、打擊“洗洞”盜采金礦專項整治行動,近幾年,共排查廢棄(關閉)礦井、非法采礦點、有證礦山等3萬余處,發現整改問題3200余個,布局2000多個視頻監管點位,形成了打擊非法違法采礦的壓倒性態勢。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