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贛州市全力推進贛南蘇區振興發展

2021-03-10 10:22 國家發改委
贛南蘇區 革命老區

摘要:2012-2020年累計減貧172.6萬人,11個貧困縣和1032個貧困村脫貧退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23.45%下降至0,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人口脫貧。

贛南蘇區是原中央蘇區的主體和核心區域,具有深厚的革命歷史傳統,是紅軍長征出發地,素以“紅色故都、客家搖籃”著稱?!秶鴦赵宏P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出臺實施以來,贛州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革命老區特別是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抓好《若干意見》貫徹落實,推動贛南蘇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效。

微信圖片_20210310100252

一、把解決突出民生問題作為振興發展的首要任務,加快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財政支出近七成、新增財力近八成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支出保持兩位數增長。把群眾迫切期盼的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作為解決突出民生問題的突破口,累計改造農村危舊土坯房69.5萬戶,近300萬農民住上新房。全面實施農村飲水安全、農村電網改造和農村道路新建改造工程,解決574.6萬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和300萬山區群眾用電問題,實現25戶以上人口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同時,下大力氣開展農村中小學薄弱學校改造、醫療衛生設施建設,校舍面積增加了近一半,實現了市、縣、鄉、村四級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全覆蓋。長期困擾贛南人民的住房難、喝水難、用電難、行路難、上學難、看病難等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微信圖片_20210310100257

二、把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作為振興發展的主題主線,探索革命老區脫貧攻堅新路徑。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目標,集中資源,盡銳出戰,推動脫貧攻堅取得重大成效。2012-2020年累計減貧172.6萬人,11個貧困縣和1032個貧困村脫貧退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23.45%下降至0,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人口脫貧。在推進脫貧攻堅中,贛州著重突出產業扶貧這個關鍵,通過選準一個產業、打造一個龍頭、建立一套利益聯結機制、扶持一筆資金、健全一套服務體系“五個一”機制,實施旅游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扶貧車間等產業扶貧項目,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進入產業鏈,帶動90%以上的貧困戶穩定增收。抓實兜底保障這條底線,率先在全省構筑起健康扶貧“四道保障線”,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全部納入低保和五保保障范圍進行兜底,在已有“新農合”、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基礎上,財政出資為貧困戶購買疾病醫療商業補充保險,貧困人口住院個人自負醫療費用降至10%以內,有效遏制了貧困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

微信圖片_20210310100301

三、把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振興發展的先導工程,增強振興發展的支撐能力。贛州把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突破振興發展瓶頸的關鍵,抓住國家在重大項目規劃布局、審核批準、資金安排上對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給予傾斜的機遇,突出基礎設施先行,制定實施八年振興項目投資計劃,加快布局推進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項目,全面加大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投入,經過幾年努力,贛州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的狀況得到很大改觀。交通基礎設施方面,昌贛高鐵、贛龍鐵路擴能改造工程、贛韶鐵路建成運營,實現了動車運營和高鐵建設零的突破,“一縱一橫”十字型高鐵和“兩縱兩橫”普鐵網加快構建,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750公里,總里程約占全省1/4,“三縱三橫六聯”高速公路網初步形成。能源基礎設施方面,華能瑞金電廠二期、信豐電廠一期建設進展順利,實現500千伏電網輸入“雙環網、雙通道”、220千伏變電站縣縣全覆蓋的歷史性突破。建成新能源裝機165.7萬千瓦,占全省1/5。水利基礎設施方面,實施五河治理防洪工程40個、中小河流治理項目125處,建成防洪堤659.5公里,加固病險水庫796座,小型水庫基本除險“摘帽”。

微信圖片_20210310100306

四、把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作為振興發展的內生動力,著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在基本解決突出民生問題后,贛州把振興發展的重心逐步轉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增強發展內生動力上來,堅持集群發展、創新發展。一是大力主攻工業。推進工業倍增升級,大力育龍頭、補鏈條、建平臺、保要素、強集群,規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實現“三年翻番”。全市規上工業企業達2250家,居全省第一,營業收入超50億元的企業達4家、超百億元企業1家,實現百億企業零突破。新能源汽車城、現代家居城、中國稀金谷、青峰藥谷、贛州電子信息產業帶、贛閩紡織服裝產業帶等“兩城兩谷兩帶”產業集群加速壯大,特別是家具產業集群產值突破2000億元,電子信息產業和紡織服裝產業產值均突破900億元。二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發揮贛南資源優勢,加快推進臍橙、油茶、蔬菜產業發展,贛南臍橙品牌價值穩居全國區域品牌地理標志產品水果類第一,贛南茶油晉級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區域品牌榜50強,贛州成為全國油茶產業發展示范市,新建規模蔬菜基地1351個,建立與深圳等地長期合作和直供平臺,建成大灣區“菜籃子”基地12家,贛州成為江南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和集散地。三是培育壯大現代服務業。金融機構由2011年的73家增加到193家,贛州成為贛粵閩湘四省九市中金融機構最多、種類最齊的設區市,獲批創建國家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加快全域旅游發展,瑞金共和國搖籃景區晉升國家5A級景區,國家4A級景區實現縣縣全覆蓋,贛州躋身全國12大重點紅色旅游區,基本建成全國著名紅色旅游目的地。

微信圖片_20210310100310

五、把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作為振興發展的根本前提,筑牢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不盲目追求GDP增長,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振興發展,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一是加快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完成廢棄稀土礦山治理92.78平方公里,近半個世紀的歷史遺留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310平方公里,是前30年的1.3倍,水土保持“贛南模式”在全國推廣,列為全國水土保持改革試驗區。二是持續強化生態建設。投入130.9億元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項目52個,試點預期目標基本完成。實施10年改造1000萬畝低質低效林工程,完成改造近300萬畝。全面推行林長制、河長制、湖長制,森林覆蓋率穩定在76.23%以上。三是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建立領導干部環境損害“一票否決”、約談問責、終身追究“責任鏈條”,探索設立生態綜合執法局、生態檢察處、環資審判合議庭,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兩山”理念在贛南大地日益彰顯。

微信圖片_20210310100315

六、把深化改革開放作為振興發展的關鍵突破,全面激發振興發展活力。《若干意見》出臺后,贛州以先行先試為動力,圍繞打造政策最優、成本最低、服務最好、辦事最快的“四最”營商環境目標,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開展企業開辦、工程項目審批、不動產登記三個“一窗辦”。抓住新一輪產業轉移機遇,把承接產業轉移、打造開放平臺和強化與沿海地區交流合作放在重要位置,爭取設立江西省首個綜合保稅區并通關運行,贛州國際陸港獲批為全國內陸第8個永久對外開放口岸、內陸首個國檢監管試驗區以及肉類、汽車整車進口口岸,成為全國功能最齊全的內陸口岸之一。加強了與粵港澳大灣區對接合作,與深圳、廣州、廈門等市戰略合作取得積極進展,共建深(圳)贛(州)港產城一體化合作區取得實質性進展,開創了“特區+老區”合作發展全國范例。通過幾年努力,贛州在內陸開放新格局中形成新優勢,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點城市。

微信圖片_20210310100318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為支持革命老區在新發展階段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2021年1月24日,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給予全國革命老區的又一重大扶持政策,也給新時代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帶來重大機遇。下一步,贛州市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贛南蘇區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力抓好《意見》落地落實,扎實推進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奮力開創贛南蘇區振興發展新局面,以實際行動回報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關懷。

責任編輯:李振

(原標題:贛州市全力推進贛南蘇區振興發展)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