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報告:供需兩端都不支持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超級周期”難以出現
摘要:對于大宗商品價格未來的變化趨勢,連平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大宗商品價格可能還會有一個上漲過程,持續的時間也會較長,但他不贊同大宗商品價格在當前和未來一個階段可能是開啟了“超級周期”的看法,因為持續不斷地上漲,意味著供求關系長期得不到理順、平衡,目前來看并不存在這種供需基礎。
中國發展網訊 6月9日,CMF(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論壇)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27期)于線上舉行,本期論壇聚焦“疫后經濟復蘇期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挑戰與應對”。會上,與會嘉賓就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原因和未來趨勢做出分析和判斷。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認為新冠疫情沖擊是導致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重要因素。在需求方面,由于歐美等國所采取的擴張性政策力度非常之大,危機沖擊后的各國需求處于快速恢復過程中。但疫情限制了許多相關社會活動,各種和生產有關的以及和運輸交易等有關的活動,都處在被抑制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缺口就顯得比較大。再加上投機因素,最終導致大宗商品價格出現較為明顯的上漲過程。
對于大宗商品價格未來的變化趨勢,連平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大宗商品價格可能還會有一個上漲過程,持續的時間也會較長,但他不贊同大宗商品價格在當前和未來一個階段可能是開啟了“超級周期”的看法,因為持續不斷地上漲,意味著供求關系長期得不到理順、平衡,目前來看并不存在這種供需基礎。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認為,短期內疫情導致的全球供應鏈不暢、供需失衡及其引發的投機因素導致了本輪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中期來看,全球供需可能會出現結構性轉變??紤]到我國“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時間表,中國大致會在未來10-15年度過自己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最高峰,最高峰過程中肯定會有需求的釋放,甚至有可能加速釋放某些需求。而美國基礎設施投資的意愿非常強,其后期的財政刺激和投資總量可能都不少。
邵宇認為未來對供給的沖擊主要來自于氣候方面的目標,“碳達峰”和“碳中和”,一方面會給我們定出一個短期需求上行的量級和時刻表,另一方面環保因素會導致我們的產能無法釋放。需要在“碳達峰”前提下優化我們的政策,避免經濟增長前景陷入滯脹風險。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從供給端、需求端和流動性三個因素分析了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并對其持續時間做出預測。他同樣認同全球經濟的復蘇,疫情出現結構性的分化,由此引起的供需失衡是本輪價格上漲的原因。但他認為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不可能有“超級周期”,因為全球經濟在疫情之前就處在下行周期當中,由于疫情的原因,使得供給跟不上,庫存下降,所以這輪沖擊是補庫存周期,補庫存周期都是短周期。疫情之后全球經濟下行趨勢并未改變,且未來中美需求大幅提升的可能性極低,伴隨著資源大國在內的供給端恢復,長期來看供需兩端都不支持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上漲。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認為這次大宗商品價格是由貨幣、供求錯位和部分結構性變化等多種因素共同推動的,暫時性、短期性的因素是導致大宗商價格快速上漲的主導因素。
陳道富指出,現在來看,大宗商品價格長期大幅度上漲,或者長期的大宗商品價格周期目前來看條件還不太具備。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仍然會持續一段時間,并且持續的時間會比僅僅看供需缺口顯示的時間要長一些。原因包括:一是疫情本身的波動;二是這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背后所形成的自我強化機制;三是長期結構性的因素發生變化。
其次,與會嘉賓就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會對我國經濟產生怎樣的沖擊、我國未來的政策特別是貨幣政策是否需要做出調整等話題展開研討。
連平認為這一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并不會導致我國出現非常明顯的通貨膨脹,因為中國現有的供給和需求總體還是比較平衡的。他認為在中國現有的條件下,國內整體需求恢復還是比較緩慢,總需求并不大可能出現大幅增長。我國消費品制造行業的供需關系、供給能力,以及政府對于影響到居民生活水平的消費品價格的管理,使得難以形成快速的大幅度價格上漲。
連平還指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與疫情有關的運輸成本大幅上升、目前就業的結構性問題、人民幣升值四重成本因素綜合在一起,會使出口部門在下一階段面臨較大的成本沖擊壓力。他認為,在當前環境下,貨幣政策不宜收緊,保持相對平穩略寬松的環境比較好。
邵宇指出,過去十年,哪怕是大宗商品“超級周期”時,通脹也沒有向全球傳導,其原因在于中國利用自己的超級產能向全球輸出了通縮。但這一次而言,全球面臨中通脹的風險。一方面中國的人口紅利在中期可能會下降,不會有如此大的產能為全球所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未來十年人民幣匯率還有一定的升值空間,加上全球價值鏈分割等因素,全球通脹水平可能會擺脫原來2%的基準向上攀升1-2個百分點。對于國內而言,未來導致比較大的通脹中樞上升的原因肯定不在需求端,環保的因素和碳達峰的因素可能會造成我們一部分產能的退出,特別是中小產能的退出,可能會導致通脹因素溫和的上升。
李迅雷指出,從全球經濟拉長時間看,居民收入的上漲與物價有相關性,但貨幣超發與收入上漲和物價的相關性不大。通脹更多的是關注CPI物價的上漲,這是由居民的收入上漲支持的。貨幣的超發,更多的錢是流到了資產領域,產生更大程度的資產泡沫,而沒有流到商品領域,不會導致物價飛漲。
陳道富從長期和短期的角度分析了當前現象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長期來說,我國通脹中樞會適當抬高一些,但供需整體處于平衡;短期來看,需要防止輸入型通脹。在政策建議方面,陳道富認為面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導致的成本上升,應提高面向終端整個行業吸收價格差異的能力,要保證它們的可持續性,但需要區分的是個體能力和行業的能力。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政策不應保持其中的個體不被消滅或不破產退出,而應保證整個行業有足夠的彈性。在貨幣政策方面,應該保持基本的穩定。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