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欠發達地區應對老齡化要因地制宜差異化發展 走出邊富邊老新道路
摘要:欠發達地區應對老齡化與發展轉型的多重壓力,要走出一條邊富邊老的新路,要因地制宜差異化發展,實現良性循環。產業發展要促進人的發展,帶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人口均衡,兩者之間形成互動,要破除體制機制的障礙,實現產業升級+人口優化+鄉村振興+城市更新,有機統一新道路。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道 日前,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戰略研究院和陜西省渭南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人大國發院老齡產業研究中心、中共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委區人民政府、北京市老年學和老年健康學會、北京老齡居養產業促進中心承辦的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京召開。會上,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戰略研究院老齡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黃石松作《欠發達地區如何應對老齡化與發展轉型的多重壓力》主題報告。報告指出,走出一條邊富邊老的新路,要因地制宜差異化發展,實現良性循環。產業發展要促進人的發展,帶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人口均衡,兩者之間形成互動,要破除體制機制的障礙,實現產業升級+人口優化+鄉村振興+城市更新,有機統一新道路。
報告稱,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區域地區發展差異非常大的國家。按照老齡化程度高低和經濟發達與否,把中國分成四類地區。其中一類是雙重壓力型,即老齡化程度高,經濟還不發達,如西部欠發達地區;還有一類是雙重優勢型,像廣東、福建,不僅經濟發達,而且這些年由于產業發展,大量外來人口涌入,反而使得老齡化程度比較低。
報告著重研究雙重壓力地區該如何走向轉型發展的道路。報告指出,一要理念與路徑的創變。從渭南的發展來看,首先提出創建美好生活示范區的愿景,在一系列制度上改革,激發初始發展動能;二要找準比較優勢,找準產業切入點,來構建新型產業結構,沒有產業結構支撐,沒有新舊動能轉換,所謂愿景也只是空想。構建新型產業格局以后,就會帶來財政增加,收入增加,整個條件的改善,形成正向的反饋,最后形成不斷往復的循環,實現良性的迭代發展。
老齡問題根本上是發展問題,老齡問題的解決根本上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相融合。作為地方,最核心的是要把本地的資源優勢轉化成有利條件,激活初始發展動能,讓老百姓、各級政府都有獲得感后,實現迭代變化。
報告以陜西渭南為例,強調要改變現代農村的產業結構和產業面貌,通過產業結構吸引年輕人留在農村,要讓產業強起來,臨渭區提出來打造銀發產業,主城區利用以人為本的城鎮化進程加速的歷史階段,發展城鎮化和人口老齡化結合發展老年健康生產、老齡友好宜居建設,欠發達地區通過相對的成本優勢,能夠發展起來,實現彎道超車。
報告強調,不僅要讓產業強起來,同時要讓產業錯位發展,一方面要發掘內在資源,另一方面要尋找比較優勢,最大的資源是生態資源 資源如何變成資金、資金如何變成股金、農民變成股東,怎么把城市資本引入到農村,和農村資源相結合,需要上升到制度層面加以固化加以突破。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