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武都:抓項目 鑄造高質量發展強“引擎”
摘要:報告在起草過程中,武都區委始終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理念,對過去五年的工作全面總結,客觀綜合研判;對當前面臨的形勢與挑戰深入分析,尋找發展機遇;對未來五年的工作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全方位謀劃布局。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張虎偉 記者王斌報道 凝心聚力謀發展,擔當實干勇爭先。11月16日,中國共產黨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第十七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隴南市委常委、武都區委書記肖慶康代表區第十六屆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凝心聚力謀發展 擔當實干勇爭先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幸福新武都而努力奮斗》的工作報告。
報告在起草過程中,武都區委始終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理念,對過去五年的工作全面總結,客觀綜合研判;對當前面臨的形勢與挑戰深入分析,尋找發展機遇;對未來五年的工作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全方位謀劃布局。
報告提出:“牢固樹立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的理念,全力以赴推進項目建設,堅持不懈抓好招商引資,為武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積蓄后勁。”在今后五年強力推進的八大工程中,“重大項目帶動工程”首當其沖,擔當著加快武都高質量發展的重任。它不僅從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角度綜合研判,同時也為全區上下形成“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的實干氛圍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放眼階州大地,處處大道開闊,項目串珠成廊。城市雙修、醫養結合醫院、醫療垃圾處理廠提升改造工程、濱江步道和濕地公園建設、污水處理廠、棚戶區和老舊小區改造……一批批重大項目落地建設,一批批新項目竣工投產,為促進武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增添著全新的動能。
項目建設事關經濟轉型成效,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武都區確立了“項目為先”的發展導向,主要領導逢會必講項目、下基層調研必看項目,使項目建設深入人心,成為全區上下的共識。
為進一步加大重大項目建設推進力度,武都區不斷健全完善項目建設推動機制,嚴格實行縣級領導包抓重點項目責任制,確定每個重大項目由一名縣級領導包抓推進,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領導干部的高位推動、制度機制的不斷完善,給企業發展吃了“定心丸”,為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夯實了“底盤”。同時,每月召開全區重點工作推進會,定期聽取重大項目建設進展情況匯報,對項目建設情況實行每月一通報的工作機制,保障了項目建設的高效推進。
報告中還指出:“堅持把爭取政策性資金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組建專門力量,加強分析研判,科學謀劃儲備,加快推進前期,確保更多重點項目進入國家、省、市大盤子,爭取上級更多真金白銀的支持。”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強支撐,是保障項目引進和落地落實的先決條件。
在項目謀劃上,武都區精確把握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和省、市相關產業政策,用足用活政策,重點圍繞現代服務業、生態治理、節能環保、重大基礎設施、文化旅游和民生等方面精心謀劃項目,確立了打造聯結甘陜川三省、貫通西南西北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全國知名的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全國知名的休閑旅游度假基地,西部地區極具魅力的生態康養中心,陜甘川結合部極具活力的商貿物流中心的“一樞紐兩基地兩中心”發展思路和城市定位,充分利用地理、交通、資源、產業等區位優勢,為武都擘畫了新的發展藍圖。
以項目建設為主線,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災后重建、農業產業、社會事業、市政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民生需求,是武都區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方面,在具體謀劃項目時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既考慮經濟增長速度,又考慮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在招商引資理念上向精準招商方向轉變,大力引進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廣的項目,主動放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能項目。
作為西部地區的農業縣區,如何圍繞優勢農業產業做足群眾增收、產業鏈升級文章,成為農業產業項目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報告中對農業發展作出了精準謀劃:“圍繞“3+6”農業產業體系,扎實推進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著力做強花椒、油橄欖、中藥材等長效性主導產業,做優畜牧、蔬菜、茶葉、中蜂、核桃、辣椒等區域性優勢產業。”這不僅立足于自身產業發展優勢,同時也對農業產業升級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
大力推進“3+6”農業產業體系建設,著力形成百億級農業產業集群是報告中提出的“三大百億級產業集群”之一。武都區作為中國油橄欖之鄉、中國花椒之都、紅芪之鄉,三大優勢產業為農業發展留足了“家底”,同時也為產業升級帶來了新的機遇。
近年來,武都區不斷扶植壯大油橄欖、花椒、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為脫貧攻堅和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發展源動力。群眾通過發展優勢特色產業脫貧增收,祥宇、田園、福源、瑞達、金隴紅等一大批農業加工企業成為武都特產走向市場的橋梁。
“加強科技創新和應用,積極研發新產品,延伸產業鏈,著力培育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地域特色鮮明的知名品牌,不斷提升產業整體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努力把武都區打造成全國知名的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報告中對產業升級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打破農產品初加工市場瓶頸打開了另一扇“窗”。
經濟航船行穩致遠,社會畫卷和諧美麗,重大項目既是“穩定器”,更是“推進器”。加快建設青隴現代農業示范園、吉石壩商貿物流園、高新技術產業園等“三大園區”,是報告中重點提出的發展構想。
武都區地處陜甘川交界地、長江經濟帶上游,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為這座城市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面對土地資源有限、工業發展滯后的現實條件,集中力量、聚合要素實現工業發展瓶頸突破,大力實施現代農業、商貿物流、高新產業園區建設,成為破解工業發展難題的有效途徑。
堅持把“三大園區”作為擴大開放的主窗口、招商引資的主陣地,搶抓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重大國家戰略機遇,聚焦成渝經濟圈、長三角、珠三角、青島市、金華市等區域,精準采用以商招商、聯合招商、融資招商、以會招商等辦法,積極引進一批技術雄厚、管理先進、實力強大的龍頭企業,才能發揮引進一個企業、壯大一個產業、形成一個集群的規模效益,實現“強鏈補鏈”,資源要素聚合與產業集群融合發展的戰略目標。
藍圖已經繪就,逐夢惟有篤行。隴南市武都區將緊緊按照“一樞紐兩基地兩中心”發展定位,以重點項目建設帶動縣域經濟發展,努力實現“十四五”起好步、開好局,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幸福新武都闊步前行。
責任編輯:呂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