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貿促會報告:企業對中國營商環境評價呈逐年上升趨勢,但仍存7方面訴求
摘要:2021年,受訪企業對全國營商環境評價為4.38分,較2020年提高0.03分,其中東部地區、中外合資合作企業及傳統制造業對營商環境評價較高,西部地區、資源行業和服務行業對營商環境評價略有下降。
中國發展網訊 2022年4月29日,中國貿促會新聞發言人、辦公室主任于毅在4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發布了《2021年度中國營商環境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企業對中國營商環境評價呈逐年上升趨勢,但仍存7方面訴求。
這7方面訴求分別為:一是加快打造優質高效的服務型政府;二是進一步提升相關政策的科學性;三是統籌規劃、多措并舉,切實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四是通過政策創新和引導,助力企業破解引才、留才、用才瓶頸;五是切實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六是科學規劃并及時完善地區產業配套體系;七是及時為企業應對不確定性風險提供指導和支持。
于毅介紹,2016年以來,中國貿促會連續6年在全國開展大規模營商環境調研并發布年度報告,反映營商環境建設成就及存在的問題并研提意見建議,積極助力營商環境優化。2021年,通過問卷分析、實地考察、企業座談、對比分析及文獻分析等方式,調研企業近5000家,覆蓋全國29個省市區,并就沿邊貿易環境和相關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在此基礎上編寫完成《報告》。
2021年,受訪企業對全國營商環境評價為4.38分,較2020年提高0.03分,其中東部地區、中外合資合作企業及傳統制造業對營商環境評價較高,西部地區、資源行業和服務行業對營商環境評價略有下降。
從細分指標來看。經過6年的不斷優化,中國貿促會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形成了涵蓋“基礎設施”“生活設施”“政策政務”“社會信用”“公平競爭”“金融服務”“財稅服務”“社會法治”“科技創新”“人力資源”“海關服務”“企業設立和退出”在內的12個一級指標和48個二級指標。在12個一級指標中,11個指標評價有所提高,1個指標評價略有下降。其中,“財稅服務環境”評價最高,其次是“海關服務環境”“社會法治環境”和“社會信用環境”,“人力資源服務環境”“金融服務環境”評價相對較低。
從企業經營情況來看,2021年,有超7成企業實現收益增長。利用本地資源和開拓市場是企業開展投資的主因,“中國消費增長和中產階級擴大”取代“數字技術發展”成為企業最重要的商業機會。超5成外資企業將中國視為全球首要投資對象,但也有28%的外資企業表示,受全球經濟收縮、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及疫情等因素影響,對華追加投資暫不在其計劃內。
從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來看,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10.7%的企業銷售收入下降超50%,31%的企業銷售收入下降20%-50%,僅有30%左右的企業未受影響或銷售收入增加。盡管如此,仍有83%的受訪企業通過調結構、降成本等舉措實現盈虧平衡。企業普遍看好后疫情時代的發展前景,僅有5%的企業持悲觀態度。其中,從事高新技術產業的企業對后疫情時代的前景預估最為樂觀,持悲觀態度的企業僅約3%。
另據于毅介紹,近期,中國貿促會通過走訪在華外資企業、拜訪有關政府部門、召開專家座談會、開展問卷調研等方式,深入了解當前外資企業面臨的困難及政策訴求。調研顯示,86%受訪企業對穩外資政策滿意。總體看,企業訴求集中體現為“五盼”。
一盼公平競爭。希望在行政執法、金融支持以及政府公共采購等方面公平對待外資企業。二盼疫情防控措施的具體執行更加精準。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發布調查,認為物流運輸受阻和工廠停產是在華美資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三盼落實好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希望享受進口轉國產、投資西部等優惠政策。四盼持續擴大開放。希望逐步擴大更多服務領域的開放。五盼加快推動重大項目落地。部分歐資、日資企業希望地方保障用工用房用地用電、促進跨境貿易、出臺環保政策實施細則、繼續減稅降費,推動重大項目加快落地。
于毅說,多家受訪企業表示,3月初以來疫情形勢對2022年營收會造成影響,同時絕大多數受訪企業表示,其短期投資計劃不會被改變,中國仍被視為主要戰略市場之一。
多家受訪企業還表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4月10日正式出臺,明確提出要建立統一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經濟循環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暢通流動等,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這對在華投資的外國企業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利好消息,將大大增強企業在華穩定經營和擴大投資的信心。
于毅表示,在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市場潛力將充分激發,中國開放的大門將進一步敞開。中國貿促會將持續發揮好中外工商界交流合作重要橋梁的作用,為外國投資者在華投資興業提供更好的服務。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