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貿會讓“無形”的服務貿易看得見
摘要:服貿會作為我國服務貿易領域唯一的國際性、國家級、綜合型展會,不僅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的信念和決心,也成為互惠共享的橋梁。
崔立勇
服務貿易的發展和成果并不容易展示,這恐怕是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下簡稱“服貿會”)不得不面對的難題和挑戰。
自1972年OECD的專家組在報告中首次提出“服務貿易”這一經濟學概念,開創國際服務貿易的研究,服務貿易就深深刻著“無形”的烙印。
以資本、勞動力和知識技術為基本要素的服務交易,無形、快速、多樣化一直是自身的顯著特點。盡管逐漸與實體交叉融合,但是與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看得見摸得著的貨物貿易相比,“功夫在內求”的服務貿易終究少了些能夠瞬間技驚四座的視覺沖擊力。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界定,服務貿易分為十二大領域,包括商業服務、通訊服務、建筑及相關工程服務、金融服務、旅游及旅行相關服務、娛樂文化與體育服務、運輸服務、健康與社會服務、教育服務、分銷服務、環境服務及其他服務。
以金融服務為例,再保險、產權交易、網聯清算、跨境銀行間支付這些服務貿易領域碩果累累的板塊,想要一下子擺出讓普通觀眾喜聞樂見的展品,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毋庸諱言,在展覽展示的形式上,和進博會、消博會相比,國際經貿盛會之一的服貿會其實挺難的。
然而,承載無形的服務貿易的服貿會,格外精彩,亮點紛呈,觀眾如潮,獲得無數業內外人士的追捧。服貿會如何能做到?
這源于我國消費升級的大趨勢。2021年我國人均GDP達到1.25萬美元,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這10年,北京人均GDP從9.28萬元人民幣增長到18.4萬元人民幣,達到中等發達經濟體水平。當購買力持續增長,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后,消費自然就會從有形的商品轉向無形的服務。就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結婚三大件從“手表、自行車、縫紉機”變為“冰箱、彩電、洗衣機”,如今結婚更多看重的是軟實力。在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一根本邏輯之下,服務貿易領域的旅游、文化、教育、醫療都迎來愈發廣闊的市場空間。去服貿會看方向、找答案、尋找個性化服務成為必然,服貿會處處充滿吸引力。
我國服務業快速增長。10年來,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49倍。2013年服務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21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53.3%,服務業就業人員占比達到48%,服務性消費占居民消費支出比重為44.2%。盡管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較大提升空間,但是服務業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國際市場的錢不好賺,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國服務業的大步前進給了服務貿易底氣,服貿會由此也獲得肥沃的土壤,更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過去10年,我國大幅放寬了市場準入,實施了最大程度的開放政策。2017~2021年連續5年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全國和自貿試驗區限制措施條目分別縮減至31條、27條,多個領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開放措施,為外商投資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如今,金融業準入負面清單已清零。因此,有很多造福本土、惠及全球的服務貿易新故事可講,也有很多加強發展對接、創新合作方式的服務貿易新課題值得研討,服貿會極具張力。
全球經濟向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新一輪的技術革命正在改變著服務貿易,數字服務貿易成為全球服務貿易復蘇的重要力量。數字經濟正是我國經濟發展中創新最活躍、增長速度最快、影響最廣泛的領域。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穩居世界第二,電商交易額、移動支付交易規模位居全球第一。據國際數據公司(IDC)預測,2025年我國將擁有世界規模最大的“數據圈”。從今年服貿會現場不難發現,各種依托數字經濟的新模式新業態大量涌現,首次設置的元宇宙館更成了熱門打卡地。數字經濟將為服務貿易創造無限機遇,也給服貿會帶來了蓬勃活力。
貿易是國際間的生意。生意是需要溝通的,中國人把看質量、比服務、討價還價的過程叫作“談生意”。受國內外疫情起伏反復、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等原因影響,這幾年國際間人和人的直接交流變少了。服貿會作為我國服務貿易領域唯一的國際性、國家級、綜合型展會,不僅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的信念和決心,也成為互惠共享的橋梁。在這里,可以尋找合作伙伴,也能夠結交各國朋友。今年的服貿會舉辦了7場高峰論壇、128場專題論壇、70多場推介洽談活動。從這個角度觀察,服貿會的底氣來自內容豐富的“展”,也來自形式多樣的“談”,為服務貿易搭建起廣闊的國際公共平臺是服貿會的最大魅力。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