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在海南海口召開
摘要:本次論壇還圍繞“高水平開放與高質量發展”“結構轉型與結構性改革”“高水平開放的中國與世界”等專題論壇進行研討,并舉辦“中國-東盟全面戰略合作中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專題論壇和“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與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日前,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簡稱中改院)、中國銀行、中國日報社與中國公共外交協會聯合主辦的“把握機遇挑戰的中國與世界”——第88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在海南??谡匍_。來自我國相關部委、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及17個省、市、特別行政區的嘉賓,以及來自美國、英國、日本、挪威、新加坡、馬來西亞等13個國家和世界貿易組織、國際勞工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中日韓合作秘書處、中國-東盟中心等5個國際組織的專家學者共計500余人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參加本次國際論壇。
海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省政府副省長王斌表示,我們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導舉辦這場高水平國際論壇,可謂恰逢其時、意義重大。兩年以來,從順利開局到蓬勃展開再到進展明顯,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不同場合對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肯定。未來幾年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關鍵期,海南將全面落實中央關于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戰略部署,引領自由貿易港建設進入不可逆轉的發展軌道,為國家新一輪高水平改革開放提供海南樣本和海南方案,為全球投資者提供更多利好、更多機遇。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機遇在于海南作為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交匯點的定位,在于開展高水平開放壓力測試的先行者優勢,在于按照打造最高水平開放形態的基本要求探索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中國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曲瑩璞在致辭中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故事是新時代中國故事的重要內容,也是讓世界讀懂中國發展道路的重要載體。用心用情向世界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闡釋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世界意義,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知認同,是包括中國日報在內的中國媒體、智庫的重要使命和時代責任。
中國銀行研究院院長陳衛東代表中國銀行董事長劉連舸發表了開幕致辭。他表示,伴隨全球經濟格局與合作機制發生深刻調整,國際金融市場劇烈變化,呈現新的周期性、結構化特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將保持戰略定力,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探索適合自身國情的中國式現代化之路。中國擴大內需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將推動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共同富裕、鄉村振興深入推進,中等收入群體將持續擴大,城鄉差距和區域差距將進一步縮小,國內市場的持續擴大與升級將成為中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重要基礎。
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吳海龍在致辭中提出,世界的秩序在重塑,全球的格局在重整,國際關系在重建,世界既顯現出越來越確定的一面,又顯現出越來越不確定的一面。開放合作是應對外部挑戰的不二選擇。我們的門開得越大,我們的路就越寬,我們的合作渠道就越廣,我們的合作伙伴就越多,我們的市場就越大。
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署長羅照輝在特邀致辭中提出,近年來,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疊加震蕩,大國博弈加劇,地緣沖突上升,全球化勢頭受挫,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世界經濟復蘇艱難,南北發展鴻溝拉大。世界又一次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中國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為全球重置發展議題、實現共同繁榮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也為中國深化改革開放、重塑與外部世界關系實現新突破。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夏德仁在特邀演講中提出,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一大特征是,中國作為一個具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正意氣風發走向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一場人類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歷史性巨變,將對世界產生深刻而深遠的影響。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解決困難矛盾的“關鍵一招”。面對百年變局、國際國內復雜多變的形勢,唯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才能不斷增強邁向現代化的內生動力,化解外在壓力。從國內來看,要通過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破除現代化進程中的體制機制障礙,增強經濟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同時也增強政府調控經濟的能力。從國際來看,要通過高水平對外開放來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以“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的中國與世界”為題發表主旨演講。他認為,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這是黨的二十大向世人發出中國堅定改革發展的重大信號。面對新形勢、新挑戰,黨的二十大作出重大戰略部署,堅定地走中國式現代化之路;堅定地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定地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堅定地推動高質量發展。這是符合時代趨勢的重大選擇,并將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和重要保障,為推動全球經濟再平衡作出新的重要貢獻。
遲福林認為,深化改革是最大的發展預期。以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增強高質量發展的預期;結構轉型蘊藏巨大發展潛力。要以結構轉型為主線深化結構性改革,贏得發展主動;擴大開放是發展的重要條件。要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統籌發展與安全。要按照黨的二十大要求,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加快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進程,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以高水平開放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這既需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更需要務實推動重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
開幕式后舉行了“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及對世界的影響”全體會議。會議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主持,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學部主席團主席謝伏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張軍擴,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余永定,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劉偉,國際勞工組織中國、蒙古局局長李昌徽,中日韓合作秘書處秘書長歐渤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蘊嶺作主題發言;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全球化智庫副主任大衛·布萊爾作評論發言。
本次論壇還圍繞“高水平開放與高質量發展”“結構轉型與結構性改革”“高水平開放的中國與世界”等專題論壇進行研討,并舉辦“中國-東盟全面戰略合作中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專題論壇和“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與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
據了解,自2018年以來,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聯合中國日報社、中國銀行、中國公共外交協會等機構已連續5次舉辦以“中國與世界”為主題的國際論壇,圍繞“改革開放的中國與世界”“高水平開放的中國與世界”“大變局下的中國與世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中國與世界”“把握機遇挑戰的中國與世界”,邀請國內外高層次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研討。
在本次國際論壇上,中改院2022年度改革研究報告《結構轉型——跨越高質量發展門檻》經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并正式亮相。《報告》指出,我國正處于結構轉型升級的關節點。未來10年左右,結構轉型仍有較大空間,經濟增長仍有較大潛力。與此同時,我國面臨著結構性矛盾與結構性失衡的挑戰,關鍵是通過結構轉型把14億人潛在的增長動力和發展活力充分釋放出來。這就更需要加快推進一攬子結構性改革,需要加快推進高水平開放進程。(文/陳文杰)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