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金融圓桌會議·2023春”探討“新時期中國銀行業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摘要:銀行業需繼續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妥善處理好支持實體經濟和防范風險的關系。
中國發展網訊 日前,貨幣金融圓桌會議·2023春暨“新時期中國銀行業發展的機遇和挑戰”閉門研討會在浙江海寧成功舉行。上海華瑞銀行董事長曹彤在致詞中提到,銀行業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主體,目前已經形成了多層次、立體式、綜合性的發展體系。在促進實體經濟發展、落實貨幣政策等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新時期銀行業的發展存在新的機遇。國內方面,以消費和投資為代表的內需領域在疫后有較為明確的復蘇路徑,中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等關鍵領域和重點行業也需要更大的資金支持力度。國際方面,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穩步提高、金融“出海”渠道建設日益完善,中國銀行業新一輪國際化機遇有望出現。另外,銀行業在新時期也面臨著全新挑戰。例如,我國銀行業仍面臨金融供給和金融需求錯配、信貸資金供給能力不足等問題;海外宏觀政策、國際局勢等不可控因素增多??傮w而言,銀行業需繼續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妥善處理好支持實體經濟和防范風險的關系。
嘉興銀行董事長林斌圍繞嘉興銀行如何高質量推進“科創金融特色銀行”轉型這一主題,從目標、基礎、路徑三方面加以解析,并提出“一二三四”發展理念:一是實現金融科創“風險收益平衡”;二是創新推廣認股選擇權和延期付息兩大創新產品;三是暢通銀政、銀園、銀創三條科創企業直達渠道;四是構建“組織體系、人才體系、風控體系、考核體系”四項轉型保障,為科創金融專業才人營造想做、敢做、善做的干事氛圍。
亞洲金融合作協會創始秘書長、中國銀行業協會原專職副會長楊再平提出了“積極適應九策”:一是鞏固主收(即息差收入);二是適配多樣;三是定價管理;四是風險管理,商業銀行在市場化過程中要注意逆向選擇風險管理、缺口管理和久期管理;五是數字金融,有助于縮小獲客成本和管控風險;六是適度競爭;七是自律協調;八是正實利率,關注正實際利率不能低,并使金融和正實際利率深化匹配;九是擴大中收,關注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中間業務發展。
江蘇蘇寧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金老表示,通過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試點,讓銀行信貸資金有管理、有秩序地流入股權市場,將會對科創企業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認為,隨著數字經濟的興起和數字技術的發展應用,銀行的業務流程、管理模式也在不斷地進行調整和重塑,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銀行能否長期負擔當前金融科技領域大量且持續性的資金投入、銀行間在研發領域的大量同質性投入是否必要等問題仍值得進一步思考與解決。
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周道許表示,對于中小微企業而言,要專注應對業務開展的關鍵合規風險點,開展專項合規計劃,建立對應的專門性合規管理體系,確立具體負責的管理小組,制定合規章程和管理手冊,形成專項合規風險預防體系、識別體系和應對機制。
會議由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ZIBS)、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和浙江數字金融科技聯合會(ZAFT)聯合主辦,浙江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AIF)承辦,浙江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AIF)、浙江求是創新研究院(IOI)和北京前沿金融監管科技研究院(FIRST)支持。
據悉,“貨幣金融圓桌會議”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創設的高層次季度論壇,力邀國內外著名金融專家,縱論貨幣金融改革與發展之路,以期為中國國際金融戰略的制定與實施提供可見之策。目前該論壇已成為貨幣金融領域重要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在金融理論界與實務界均享有盛譽。(楊文)
責任編輯: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