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吳曉求: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與邏輯

2023-10-16 16:56 中國發展網
中國經濟

摘要: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而金融結構改革是實現這一轉變的重要保障和推動力。

中國發展網訊  10月14日,中國人民大學深圳校友論壇暨首屆大灣區金融論壇于深圳前海成功舉辦。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教授出席會議并發表主旨演講。吳曉求指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發生深刻變化,中國經濟實現了從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跨越,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第一、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是新時代的重大戰略舉措,在建設過程中須借鑒和吸收香港和澳門的先進經驗和做法,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創新。第二,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而金融結構改革是實現這一轉變的重要保障和推動力。第三,我國資本市場發展面臨著重大機遇與挑戰,應深化資本市場結構、體制、規則的改革,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形勢。

第一、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是新時代的重大戰略舉措,在建設過程中須借鑒和吸收香港和澳門的先進經驗和做法,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創新。

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改革開放40多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是新時代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面對內外部環境變化的應對之策。澳門特區政府曾委托我為澳門金融業發展提供咨詢意見,我重點關注了橫琴的問題。橫琴是一個特殊的地區,屬于內地領土,由澳門特區政府管理,涉及到管理體制、法律法規、貨幣政策等方面的協調和創新。橫琴應打造成一個高度市場化、國際化的金融中心,如果按照內地的體制和規則來管理橫琴,就會失去其特殊性和優勢,必須延續和發揚澳門高度自由的制度?;浉郯拇鬄硡^也應該走向更自由、市場、國際化的方向。我們必須借鑒和吸收香港和澳門在體制機制、規則政策、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只有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創新,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改進。深圳特區就是探索創新的典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模式樹立了標桿。

第二,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而金融結構改革是實現這一轉變的重要保障和推動力。

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曾采用依靠要素投入和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在一定階段是必要的,但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缺陷。我們充分發揮了土地、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優勢,通過吸引外商投資、引進外資等途徑來集聚金融資本,這與我國的金融體系和發展目標、方式、路徑是相適應的。但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一個資本富裕的國家,引進外資仍然是重要的戰略,我們不能否認或忽略外資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的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在升級、更新,我們面臨著經濟結構調整的任務,不能再沿用過去依賴要素投入和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已經不可持續,也不具有競爭力。我國經濟增長模式必須是建立在科技進步和創新驅動的基礎上,只有以高科技企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才能具有競爭力。

從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看,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需要從以房地產業為主導的投資拉動型向以高科技企業為代表的創新驅動型轉變。這一轉變對金融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即金融要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特別是高科技企業和新興產業。高科技企業和新興產業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需要金融通過分散風險、組合投資等方式提供有效的支持。因此,金融結構改革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

金融結構改革的核心是市場化,即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金融業態多樣化、功能多元化,滿足社會各層面對金融的多元需求。其中,資本市場的發展尤為關鍵,因為資本市場可以通過債務融資和股權融資等方式為高科技企業和新興產業提供更靈活、更有效的資金渠道。同時,資本市場也可以為居民提供更多元、更優質的財富管理產品和服務。然而,中國目前的資本市場表現不佳,與經濟實力和發展潛力不相匹配,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信心和情感。因此,加快資本市場改革和完善是金融結構改革的重點和難點。

除了市場化之外,金融結構改革還需要依靠科技、法制和國際化等支撐??萍伎梢蕴岣呓鹑谛屎推栈菪?,降低金融成本和風險,解決信用問題和信息不對稱問題。法制可以保障金融穩定和安全,規范金融行為和市場秩序,維護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國際化可以擴大金融開放和合作,增強金融競爭力和影響力,提升金融在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參與度。金融結構改革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保障和推動力,需要從市場化、科技化、法制化和國際化等方面進行全面深化。

第三,我國資本市場發展面臨著重大機遇與挑戰,應深化資本市場結構、體制、規則的改革,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形勢。

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待自身和他國的經濟和金融市場發展狀況,不要盲目自大或自卑。印度、越南等國家的經濟和金融市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我們應該深刻反思我國金融市場為什么沒有跟上國家經濟增長的步伐,為什么沒體現出國家的信用和法制。金融市場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從兩個方面反映國家的狀況:一是貨幣,它表現了一個國家的貨幣政策和國際影響力;二是股票,它表現了國家的法治水平和未來預期。目前人民幣雖然有一定的波動,但是在國際化進程中還是比較穩定的,這說明中國的信用還是有保障的。而我國的股市并未體現出這樣的信心,我們要加快法制建設,使我們的國家成為法治國家,法治國家要求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不隨意更改或否定前人的決策,合肥就是很好的范例,它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實現了科創金融和高科技企業的快速發展。這也說明法治對于投資者信心和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注冊制深化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注冊制的實施對高科技企業有利,但也有邊界條件。不能一概而論,要完善企業退上市機制,并積極取消違背注冊制原則的規則,包括上交所的第一、五套標準,它會扭曲市場的運行。我國資本市場IPO環節存在很多問題,需要實事求是的改革,而不是盲目遵守不合理的規則。融券標的的錯位也是如此,它與證券法相沖突,我們不能用細則來否定法律。我們很多的規則和政策已經過時,和現在的形勢不匹配,需要及時調整。

綜上所述,吳曉求認為資本市場的關鍵在于改革和完善制度。”我相信中國有能力建設一個高效、公平、透明的資本市場,我們有龐大的經濟規模,我們有勤勞的人民,我們在加入WTO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們一定能夠在資本市場上也創造輝煌。”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