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成果月度(5月)發布會在京舉行
摘要: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京組織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成果月度發布會”。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張守營報道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京組織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成果月度發布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高培勇學部委員出席會議并致辭,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局長胡濱主持會議,成果作者代表及研究所代表參加會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此次將重大成果月度發布聚焦到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這一主題,推選出《中國學手冊·新時代中國卷》《中國經驗與中國經濟學》《民主觀與發展路——世界大變局與中國政治學》《經典與意義:禮與早期儒學的衍變》四部重大成果面向社會進行發布。這些成果在“中國特色”上下功夫,立足中國實際,充分汲取國外哲學社會科學養分,深入挖掘中華民族文化傳統,聚焦新時代新階段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堅持中國人的世界觀、方法論,提出解決人類問題的中國方案,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人民的呼喚,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和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最新成果。
《中國學手冊·新時代中國卷》
《中國學手冊》是綜合運用黨史、新中國史、中國學學科理論與方法的重要系列研究編纂成果之一。該書在編寫過程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注重把握好這一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注重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力求詞條設置的全面性、條目內容的科學性、闡釋表述的精當性、文獻資料的權威性、傳播話語的融通性。
《中國學手冊·新時代中國卷》系《中國學手冊》系列著作的首卷,是以百科詞條形式幫助國際社會了解中國、認識中國、讀懂中國的工具書,設置綜合、專題、文獻編纂、研究、交流傳播等五大類,共計580余條,73萬余字。在學理研究方面,加強對新時代中國研究的整體性把握和系統性梳理,既全面展現新時代中國的戰略性舉措、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深刻揭示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的里程碑意義,又充分反映新時代中國研究的最新成果,積極推動新時代中國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在對外傳播方面,注重在構建對外傳播話語體系上下功夫,宣介好中國道路、中國理念、中國主張,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講好新時代中國的故事,為國內外讀者深入了解中國、研究中國提供參考。
《中國經驗與中國經濟學》
全書基于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增長奇跡,系統梳理了中國發展的重要經驗:一是實現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這一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不僅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總結中國發展經驗的邏輯主線。二是堅持改革、發展與穩定的三維統一,這與西方主流經濟學強調效率的一維視角迥然相異。三是實行發改委、財政部、人民銀行為主的“三位一體”的宏觀調控,在標準的穩定化政策之外加上了規劃,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四是促進地方競爭激發地方活力。這在全球語境中特別是與成熟市場經濟體比較中,是非常獨特而有效的發展路徑。五是努力尋找政府與市場之間的平衡。強調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并不意味著起全部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也不意味著可以凌駕于市場之上。用好“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全書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遵循,以西方主流經濟學危機和現代經濟學演進為參照,緊緊圍繞改革、發展、穩定的中國經驗推進中國經濟學的理論創新,結合中華五千年文明形成的歷史基因和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質,構建中國經濟學的基本框架,并在新范式宏觀經濟學、中國版發展經濟學以及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民主觀與發展路——世界大變局與中國政治學》
中國的民主觀和政治路,基于馬克思主義立場和方法,植根于中華優秀歷史文化,借鑒并汲取了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民主化的經驗和教訓,沒有照搬照抄西式民主教條及政治模式,是正確的民主觀,是全面的、科學的發展路。中國的民主觀強調人民性、自主性、系統性、共識性、團結性和效能性,展現了對民主這一政治價值的全新理解,貢獻了政治發展的中國方案,開辟了中國式現代化新路,開啟了人類政治文明新境界。
觀世界之變,察大黨成敗,析大國興衰,解民主之謎。本書作者立足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對冷戰前后幾十年間世界政治中的民主之爭、民主化與國家興衰、政黨更替與政治成敗、道路選擇與治亂興亡等重要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論述。
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西方之亂” 與“中國之治”比照強烈。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行,準確把握時代發展脈搏,洞察世界之變、歷史之變,解碼中國之治、解析中國之理、建構中國之學、弘揚中國之道。
自立自強、守正創新,加快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推進中國學術治理體系變革與創新,實現新時代中國學術高質量發展。
《經典與意義:禮與早期儒學的衍變》
本書以禮與戰國時期儒學的發展為主題,以禮為溝通思想、經典與社會的橋梁,由此來深化禮學思想以及早期儒學史的研究,并由此探討哲學與歷史、哲學史與思想史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深化儒家禮學思想與儒學的研究,并且由此拓展先秦哲學史的研究。
近年來在早期儒學的研究中,如何在吸收、借鑒新發現簡帛資料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發掘已有文獻在戰國思想史研究中的意義和價值,尤其是《禮記》(包括《大戴禮記》)對于戰國儒學研究的重要意義,還是有很大的研究空間。本書以禮為切入點,比較深入地探討了《禮記》中蘊含的豐富的思想內容及其思想史價值,將其放在孔子之后,尤其是孔孟之間、孟荀之間的思想史發展過程中,以《禮記》為主要資料來進一步分析、落實早期儒家的分化與發展。尤其重點探討了早期儒學的政治哲學,如“為民父母”“周公攝政稱王”以及歷史哲學中的“三代”和“文質”論。這些主題都是《禮記》中所包含的儒家政治哲學中的主要內容,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可以深化和提升對禮的研究。除此之外,本書還集中探討了禮與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儒家倡導的禮樂不僅是一種復雜的儀式,一套系統的思想觀念,同時也具有鮮明的社會史意義。書中比較具體地討論了禮與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關系,同時也探討了《周禮》的出現與戰國時代變革之間的內在關聯。通過這些具體的研究,來深化儒家禮學思想的研究。
責任編輯:張守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