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導報現場 正文

中國經濟發展具有世界意義暨《中國經驗與中國經濟學》出版座談會在京舉行

2023-06-27 11:08 中國發展網 張守營
中國經濟

摘要: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主辦的中國經濟發展具有世界意義暨《中國經驗與中國經濟學》出版座談會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張守營報道 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主辦的中國經濟發展具有世界意義暨《中國經驗與中國經濟學》出版座談會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會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總編輯楊志勇代表主辦方致辭,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張曉晶發表了精彩的主旨演講。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教授韓保江,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院長、教授劉守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經濟研究》編輯部主任金成武出席會議并發言。此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副總編輯王茵主持。

楊志勇在開場致辭中表示,《中國經驗與中國經濟學》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的有益嘗試。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遵循,以西方主流經濟學危機和現代經濟學演進為參照,緊緊圍繞改革、發展、穩定的中國經驗推進中國經濟學的理論創新,結合中華五千年文明形成的歷史基因和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質,構建中國經濟學的基本框架,并在新范式宏觀經濟學、中國版發展經濟學以及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認為,本書對于中外讀者客觀認識中國經濟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對于構建中國特色的經濟學科“三大體系”具有推動作用。最后,他感謝張曉晶所長長期以來給予出版社的信任以及大力支持,并出版了多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兼具的著作。

張曉晶表示,《中國經驗與中國經濟學》基于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增長奇跡,系統梳理了中國改革發展穩定的重要經驗,突出的有五個方面:一是實現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這一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不僅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總結中國發展經驗的邏輯主線。二是堅持改革、發展與穩定的三維統一,這與西方主流經濟學強調效率的一維視角迥然相異。三是實行發改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為主的“三位一體”的宏觀調控,在標準的穩定化政策之外加上了規劃,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四是促進地方競爭激發地方活力。這在全球語境中特別是與成熟市場經濟體比較中,是非常獨特而有效的發展路徑。五是努力尋找政府與市場之間的平衡。強調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并不意味著起全部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也不意味著可以凌駕于市場之上。用好“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他還表示,建構中國的經濟學知識體系關鍵在“自主”:擺脫“西方中心論”是“自主”的必要前提;中國經驗的獨特價值是“自主”的底氣所在;問題導向以及提出中國自己的理論命題是“自主”的核心要義;包容思想與實踐的開放體系是“自主”的命脈所系。

韓保江認為,研究中國范式、中國理論,如何從政治的視角認識,是解開中國發展之謎繞不開的問題。中國式現代化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就是以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走上歷史舞臺,中國共產黨找到了讓中國繁榮發展的道路,鍛造出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制度,讓我國發展生產力有了一個堅實的經濟基礎。他還表示,講好中國故事離不開對人的研究,中國的成功恰恰是我們對人心的理解,不斷去推動它的變革,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劉守英認為,《中國經驗與中國經濟學》價值所在是用講經濟的邏輯、經濟的道理講述中國何以創造經濟體系的獨特性,并對其進行了學理化的分析,只有形成了學理化的研究,才能成為中國經驗。如今我們已經有自己獨特的經驗和先進的研究經濟問題的工具和方法,這樣可以形成我們的自主知識體系,將中國經驗理論化、范式化,成為整個人類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中國經濟發展的世界意義,他認為,第一,是因為獨特才能成為整個世界發展的理念。第二,世界意義是整個世界理論、世界經驗的一部分,但不是唯一的一部分。

金成武表示,張曉晶老師在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方面作了非常有益的嘗試,讓我們看到中國經濟學來自中國經驗的總結與分析,是中國學人針對中國當前特有問題、特有經驗進行原創性思考形成的理論。雖然它來自于中國經驗,但是一旦形成又不會限于中國經驗,而會推動人類社會未來經濟發展。他同時認為,中國經濟學也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結果。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整體性思維,不孤立地討論某一問題或事物,討論中國經濟學中的概念與問題也要傳承這一整體性思維。

責任編輯:張守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