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做好準備但不能反應過度
摘要:“如果中國想要可持續地發揮其增長潛力,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也應該輔以需求側的必要措施?!绷忠惴蛘J為。
本報記者|張守營
如何延續40年的增長奇跡?改革應如何推進?外部的不確定性應如何應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什么先決條件,對世界其他國家又意味著什么?這些正是這個新時代的關鍵問題,也是《解讀中國經濟》這本書特別想要探討的新課題?!督庾x中國經濟》最早于2012年出版,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把2008年到世界銀行任職前出版的《中國經濟專題》一書進行了增補,改名后重新出版。后來隨著我國經濟總量和競爭力的不斷提高,世界經濟格局的再次變換,這本書的內容也與時俱進同步進行了更新。正如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詹姆斯·赫克曼所評價的:它以宏大的歷史視角展示了中國經濟實力兩千多年來的跌宕起伏和戲劇性復興。它以具有分析性的資訊,解讀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源頭以及未來增長的前景。
林毅夫在書中序言里表示,新時代固然新,但作為其根本特征的趨勢之一早已開始,那就是中國正處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漸進雙軌轉型的過程當中。這一過程的不斷推進是促進穩定和發揮中國的比較優勢并推動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從而為深化體制改革鋪平道路的關鍵。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資本的積累,比較優勢發生變化,現在許多國有企業已經具備了自生能力,保護補貼由“雪中送炭”變為“錦上添花”,應該取消以避免由此形成的各種扭曲。只有不斷深化改革,中國才能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也是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所在。
有些人認為,追求GDP增長是一個危險的游戲,甚至認為當前中國面臨的腐敗、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和污染等挑戰正是其長期高速經濟擴張所帶來的苦果。但是,在1978年時印度的人均GDP比中國高30%,現在只有中國的20%,幾十年來印度的增長一直落后于中國,如今卻面臨更嚴重的污染、收入不平等和腐敗問題。林毅夫表示:“簡言之,只要潛力允許,讓發展中國家不去追求高增長并非明智之舉。”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應當不計后果地盲目追求增長,上述的增長潛力只是從技術面來考量,轉變為現實還需要供給側和需求側提供適當的條件。“如果中國想要可持續地發揮其增長潛力,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也應該輔以需求側的必要措施。”林毅夫認為。
面對增長乏力、失業高企和不平等惡化的局面,發達國家的選民自然要投票來改變現狀。林毅夫認為,中國需要為這些變化以及隨之而來的不確定性做好準備,但決不能反應過度。最佳的辦法是保持定力,深化國內的改革,提高自身的實力和優勢,并采取明智的、前瞻性的、全局性的政策,從而在“兩岸猿聲啼不住”時,確保中國能夠“輕舟已過萬重山”。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