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闊步邁向新時代 土苗兒女心相連
摘要:近年來,全市80萬各族同胞團結一心,共謀發展,全市呈現經濟發展、民族團結、文化繁榮、社會穩定、各族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新局面。
中國發展網訊 “天上有個鵲橋會,土家有個女兒會。”每年七夕前后,恩施土家女兒會如約而至,硒都大地上都會傳唱起悠揚的情歌,處處傳遞著浪漫的氣息。被譽為“東方情人節”的土家女兒會是恩施市的一張靚麗文化名片,也是土家兒女和全市各族同胞翹首以盼的盛大民族節會。
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為主的28個少數民族人口占41.12%。近年來,全市80萬各族同胞團結一心,共謀發展,全市呈現經濟發展、民族團結、文化繁榮、社會穩定、各族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新局面。
早在2012年6月,恩施市就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縣(市)”,成為全國首批35家示范單位之一。2021年1月,恩施市再次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唱響了民族團結奮進之歌。
民族團結之花綻放硒都
“我一定會記住你們的愛心和幫助,記住這濃濃的民族親情。”2020年4月18日,新疆籍在恩施務工人員阿布都哈力克熱加甫在恩施市民宗局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順利搭上了回疆的列車。臨別時,他感激不已。
阿布都哈力克熱加甫是新疆和田縣不扎克鄉人,2019年9月來到恩施一家餐飲店務工,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他所在的餐飲店停業,加上自己生病住院,生活陷入了困境。
好在恩施市民宗局及時伸出援手,給他送去生活物資和防護用品,協調市民政局社會救助站給他買了回家的火車票,讓他安心回家。
這只是恩施市關心關愛少數民族同胞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恩施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始終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戰略性、基礎性、長遠性工作來抓,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各級各部門聯動、社會廣泛參與、共創共享”的新格局。
“太精彩了!”今年國慶假期,恩施燈戲、儺戲、揚琴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目在土家女兒城輪番上演,讓游客大飽眼福,流連忘返。
白天攀登恩施大峽谷,打卡著名景點“一炷香”;夜晚靜坐于千仞絕壁下,品味實景音樂劇《龍船調》,也成為廣大游客暢游恩施,領略土家悠久歷史文化的不二選擇。
民族團結筑夢想,文化自信譜詩章。土家女兒城、恩施大峽谷、土司城、梭布埡石林……各大景區已然成為民族文化交流的聚集地。近年來,恩施市堅持民族文化這個血脈不動搖,大力弘揚和發展民族文化,將民族團結進步與文旅融合發展相結合,定期開展富有特色慶?;顒樱髯迦罕娫?ldquo;交往交流交融”中促進了民族大團結。
“把牢民族工作之‘綱’,著力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恩施榜樣,讓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在恩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恩施市委副書記、市委統戰部部長郭亞妮表示,全市將深入學習貫徹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持續推進民族團結示范進步工作,圍繞“七進”廣泛宣傳,充分彰顯示范效應,持續打造文藝精品,推動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培育民族團結“金種子”
“同學們,動作耍起來的時候一定運用好交叉動作,手臂擺起來……”4月15日,恩施市芭蕉侗族鄉民族初級中學的學生在老師帶領下學習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板凳龍。
民間舞蹈“板凳龍”屬于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表演動作有“雄鷹展翅”“雪天蓋頂”“黃龍纏腰”“猛虎下山”等,表演時需要隊員相互配合、動作整齊一致才能舞出龍的造型。
作為恩施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鎮,芭蕉將侗鄉非遺文化“板凳龍”舞蹈融入校園文化,讓全鄉學校師生了解侗鄉習俗,展現民族運動特色,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傳承民族文化。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咐,成為恩施市各中小學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磅礴動力,一所所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窗口學校在硒都大地熠熠生輝。
走進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學民族大團結展覽館,五十六個民族簡介位列在“中華民族”的大標題內,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民族服飾、民族特色小物件,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團結進步的“金句”和重要論述,讓展覽館充盈著濃厚的民族氛圍。
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學校長譚友兵介紹說,學校圍繞“民族團結一家親 同心共筑中國夢”這個創建目標,確定每年九月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宣傳月”,每年六月為“民族文化節”。今年8月,學校選送的器樂合奏《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和恩施揚琴《高山流水》還參加了“百花齊放,‘藝’心向黨”少數民族器樂進京展演專場音樂會,向全國人民展示了恩施少數民族器樂的獨特魅力。
以學校為主陣地、學生為主要對像、課堂為主渠道。恩施市堅持將民族團結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把施州小學‘6+1+N’模式,(每年開展民族風情月、民族體育比賽、民族文化傳承等6次主題活動,舉辦1次“大家唱、大家跳、大家展”藝術活動,開展N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主題班會活動)作為規定動作在全市推廣,讓民族團結教育在孩子們心中生根、開花、結果。
民族地區產業興村寨美
“我們這里家家戶戶是種茶大戶,一畝茶最高收入可達8000元以上。”初冬的恩施市芭蕉侗族鄉戽口村,晨霧彌漫,碧綠茶園若隱若現。聊起茶產業發展,戽口村村民姚美云喜形于色。
以茶興鄉,以茶富民。作為恩施玉露的發源地,芭蕉侗族鄉把茶產業發展作為推進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抓手,目前已建成標準化茶葉基地12萬畝,年產干茶9000噸,年產值逾8.58億元。
民族一家親,共筑中國夢。為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恩施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綠色崛起、高質量發展始終,按照“東進、西延、南拓、北展”布局,著力打造四條示范廊帶,沿廊帶周邊打造特色亮點,形成一線串珠式示范群體:
以“女兒會”民族節慶發源地紅土鄉為示范打造“東鄉”廊帶,蓮花池、稻池、石灰窯等一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相繼建成被命名;
以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芭蕉侗族鄉為示范打造“南鄉”廊帶,“恩施玉露”馳名中外,楓香坡、二官寨等一批鄉村成為全國著名休閑旅游勝地;
以全省首個特色古鎮沐撫為示范打造“西鄉”廊帶,建成5A景區“恩施大峽谷”,沿途少數民族群眾人人吃上“旅游飯”;
以全國綜合改革試驗區龍鳳鎮為示范打造“北鄉”廊帶,龍鳳鎮成為全國扶貧綜合改革樣板,洞下槽逐步成為文旅融合發展典范。
“村民有3000多人,土家族占了八成。”盛家壩鎮二官寨村支部書記書康尚介紹說,二官寨村近百棟土家吊腳樓建筑保存完好,是土家族干欄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不少游客自駕來此,賞景、休憩。村里民宿一房難求,農家樂生意火爆。2020年,人均年收入達到11084元。
讓群眾在家門口端上“金飯碗”。恩施市立足當地產業,推動特色村寨與鄉村休閑旅游的深度融合,全市在建和已驗收的26個特色村寨,其中10個被國家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韻、一村一景的良好發展基礎,一大批昔日貧窮落后的民族村寨實現華麗轉身,成為美麗村莊。(廖亮 趙盛迷 黃艷)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