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社會 正文

打造綠色發展的水利樣本 ——定點幫扶助推湖北鄖陽鄉村振興紀實

2022-07-25 17:13 中國發展網 唐蔚巍 丁恩宇 成靜
鄂西北 鄉村振興 水利扶貧

摘要:千年古城鄖陽呈現的壯美畫卷,是欠發達鄂西北山區縣華麗轉身的精彩樣本。

唐蔚巍   丁恩宇 中國發展網記者 成靜

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地處鄂西北,清澈的漢江水蜿蜒而過,屬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這里曾是秦巴山集中連片的特困地區,而今行進在荊楚大地,目睹到的是水利定點幫扶書寫的精彩華章,感受到的是做好“水文章”、堅持綠色發展為當地百姓帶來的福祉。

產業的蓬勃發展綠了山頭,美了鄉村,富了農民。千年古城鄖陽呈現的壯美畫卷,是欠發達鄂西北山區縣華麗轉身的精彩樣本。

圖片1

鄖陽美麗五峰鄉家園建設 楊文華攝

水利工程建設全面提速

在鄖陽,水利建設如火如荼,近千名建設者晝夜奮戰,施工進度全面提速……

位于鄖陽區北部大柳鄉余糧村的左溪寺水庫項目,今年5月12日完成了大壩導流洞封堵,這標志著大壩主體工程正式完工。盛夏7月在建設現場,工作人員正頭頂烈日進行灌漿流程的施工。據介紹,工程主要由大壩樞紐工程和供輸水工程組成,概算總投資2520.51萬元。該工程項目于2020年11月16日正式開工,計劃施工工期為18月。左溪寺水庫總庫容38.47萬立方米,水庫建成后將解決大柳鄉余糧村和南化塘鎮青巖村5000人口生活用水和下游2000畝農田灌溉需求,當地百姓的夢想終于化作現實。

圖片2

神定河流域生態治理 楊文華攝

在南化塘鎮青巖村的建設現場,挖掘機和推土機正在作業,發出陣陣轟鳴聲,坡道被修護得整整齊齊。這里正在打造一個景點,呈現的是鄖陽區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項目推進的一幕。

據了解,鄖陽區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項目于今年6月拉開帷幕,總投資3.49億元,其中水利項目資金2.39億元,對滔河、大峽河兩大水系11條河流實施整治,項目實施后可大幅改善河流水生態環境狀況,治理河道80千米,河道疏浚20.6萬立方米,河道護岸整治44.6千米,增加濕地面積86.71萬平方米,保護耕地7.6萬畝,有效帶動周邊村落產業發展,受益人口16萬人,新增年產值約5.6億元。

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項目緊緊圍繞“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彰顯自然美、圓夢幸福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美好愿景,以水系為脈絡,結合項目區內的旅游品牌、特色資源,按照“一村一品”功能定位,通過水系連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土保持與水源涵養、防污控污及景觀人文等工程措施,創新河道管護等非工程措施,讓河“暢”起來,讓岸“綠”起來、讓生態“美”起來,讓村莊“活”起來,同時串聯特色產業、美麗鄉村、集中居民點,重塑不同風味、個性鮮明的農村水系,打造項目區內特色鄉村品牌,放大項目效益。

“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工程的實施,將有效治理水污染,推進鄖陽打造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為長效發揮工程效益,鄖陽區將依托河湖長制,實施河長、林長、路長、片長、警長'五長'共治,常態化護水護綠”,鄖陽區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現場工作人員蘭善平表示,“確保水質安全,助力鄖陽更好擔當 '一江清水永續北送'的政治任務和歷史使命。”

烈日下,丹江口庫區馬場關段庫濱帶治理一期工程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

圖片3

鄖陽美麗漢江生態濕地 楊文華攝

已完成了除險加固的譚家灣水庫,不僅提升了顏值,還將更好地發揮防洪、供水和灌溉的作用。“借助水利部定點幫扶的機會,鄖陽將以水庫為單元,著力把譚家灣水利風景區打造成以水利工程設施為載體,以水資源保護和水文化傳播為重點,集水利功能、生態功能、休閑度假、游覽觀光、水上游樂等綜合功能為一體的水利風景區。”項目負責人曹維國介紹。

農村飲水安全實現全覆蓋

“過去吃水靠人挑,澆地靠車運,現在好了,擰開水龍頭,就有干凈的自來水,洗衣做飯、種地養牛完全不愁!”南化塘鎮磊石河村村民徐明義笑逐顏開地說。由于石灰巖地質,南化塘鎮地區常年缺乏水源涵養,旱季缺水時有發生。鄖陽區強力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建設,按照“能集中不分散、能延伸不新建、能自流不提水”的思路,以庫容7160萬立方米的滔河水庫為水源,在水庫左岸修建日供水規模達6000噸的南化水廠,形成了安全穩定的水源保障。先后投入2億多元,建設集中供水工程537處,建設主管網5000余千米,縱橫交錯的自來水管翻山越嶺,將清潔衛生的甘泉引入山上人家,惠澤了沿線百姓。目前,全區20個鄉鎮(場)341個行政村56.41萬人農村人口已經實現農村飲水安全基本達標,371處易遷安置點全部通水,實現了全區農村飲水安全全覆蓋。

為提升規?;┧芰?,鄖陽區新建子胥水廠、馬龍河水廠、高源水廠等骨干水廠,同時落實長效運行管理機制,不斷提升供水保障率。規?;畯S的建設,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村群眾的飲水安全問題。

筆者在調研中獲悉,采用譚家灣水庫作為供水水源,擁有日供水規模20000噸的子胥水廠不僅可以解決沿途近7萬人飲水安全問題,還可實現產業現代化種植模式,增加香菇產出效益,助力發展特色產業和旅游產業。

“用大管網供應的水源,完全符合國家標準,更加安全可靠、有保障!”子胥水廠廠長石從虎如是說。

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中,水利人扎根鄉村一線,深入田間地頭,訪民生、謀發展、解民憂。他們有的翻山越嶺尋找水源,有的夜以繼日精心設計,有的寒來暑往駐扎工地,架起一座座“連心橋”,織起了一張張“民生網”,把源頭活水送到了千家萬戶,徹底改變了農村群眾的生活方式。汩汩清泉流入百姓家,幸福之水滋潤著農村群眾的心田。

特色產業奏響增收幸福曲

鄖陽區堅持用工業化理念發展現代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帶活一方產業,帶動農民就業。

朱有福是鄖陽區楊溪鋪鎮青龍泉社區居民,他是從鄖陽區大柳鄉杠子溝村易地扶貧搬遷來的貧困戶。以前,他和大數當地年輕人一樣,一直在外打工謀生。2018年年底,他們一家3口搬進了這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香菇小鎮產業示范園。

“政府免費提供菌種,還有技術員全程提供技術指導。”朱有福說,入住小鎮就分到3個大棚,后來,嘗到甜頭的他又主動承包了3個大棚。

為了讓貧困戶“搬得出能致富”,園區管委會采用“公司+基地+貧困戶”的經營模式,不僅手把手為菇農傳授香菇培育技術,還免費提供加工設備保障產品銷路。品相好的香菇高達50元一斤,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成本低,收益見效快,種香菇是個可致富的好門路!”朱有福如今已是半個香菇種植行家。他說,香菇一年產4茬,培育過程也省時省力。

像朱有福一樣被帶動成長起來的香菇種植能手數不勝數。在鄖陽,立足群眾傳統種植基礎,順勢而為發展香菇產業,現有香菇上下游企業16家,發展香菇5000萬棒,2021年實現產值20億元,出口4.1億元,帶動1.5萬戶種植,戶均增收3萬元,為群眾撐起“致富傘”。

圖片4

鄖陽區香菇特色小鎮種植現場  丁恩宇攝

為提升產業鏈,鄖陽堅持以工業化理念發展香菇產業,按照區建產業園、鎮建車間、戶建作坊的模式,在譚家灣鎮建設食用菌循環經濟扶貧產業示范園,在青龍泉社區建設香菇產業種植基地1200畝,在19個鄉鎮建設自動化香菇制棒車間24個、各類菇棚4.9萬個,形成集研發、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香菇產業鏈條。

靠品牌化運作,連續四年舉辦香菇節,鄖陽香菇被國家食用菌協會授予“中國好香菇”稱號。

圖片5

鄖陽區香菇特色小鎮生產企業  丁恩宇攝

在湖北棉伙棉伴智能紡織科技有限公司,令人強烈感受到鄖陽發展襪業的宏大手筆——在4萬平方米的廠區,一個個偌大的車間里,一排排智能化織襪機有序作業,編織出一雙雙款式新穎的襪子。這里的,襪子年產量達1億雙,可帶動3000人就業!

已經在廠里工作了3個多月的女工卞靜麗是楊溪鋪鎮青龍泉社區居民,她坦言:“我原來只是在家帶小孩,現在上班離家近,掙錢顧家都不耽誤。我一人管著35臺機器,月收入有6000多元,很有成就感呢!”

帶給卞靜麗的生活巨大變化的湖北棉伙棉伴智能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是鄖陽近年引進的襪業企業之一。據介紹,鄖陽先后引進上海東北亞新等26家襪業企業落戶,日產襪子120萬雙,年產值可達20億元,成為中部地區最大的襪業生產基地。貧困戶既可通過進廠務工獲取工資性收入,又可通過項目承包、承接代工等形式參與襪業生產獲取收益,婦女、老人、體弱多病或殘疾貧困戶都可以參與襪業后道工序生產。

圖片6

鄖陽區襪業企業生產車間現場  丁恩宇攝

“經過反復考察,我們認為鄖陽區的地理氣候條件適宜種植油橄欖。”湖北鑫欖源油橄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朱瑾艷說。公司通過自主研發和校企合作,將油橄欖加工產業鏈拉長,不僅可以生產橄欖油,還形成了多種深加工產品。短短4年間,鑫欖源以“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帶動農民種植油橄欖3萬多畝,近200個農戶從事油橄欖種植,每人每年增收約3萬元。

在羅堰村,養殖戶曹立平家新蓋的二層樓房正在封頂,人逢這樣的喜事令曹立平感念不已:“沒有水利幫扶項目,就沒有我今天的好生活!”曹立平原來的牛舍建在山下的公路邊,不符合環保和安全的要求。2019年水利部的幫扶資金幫他建成了新牛舍,并對牛舍進行了升級改造?,F在他養了60多頭牛,一年出欄近50頭,一年的毛收入有100萬元左右。曹立平家養的牛品質有保障,加上駐村干部幫助他推銷商品信息,他家的牛肉大受歡迎,形成外地人開著車子進村來買的局面。

圖片7

鄖陽南化小流域治理羅堰村 楊文華攝

夏日里,青山鎮的漫山茶園盡收眼底。茶樹一壟連著一壟,層層疊疊,高低錯落,濃淡相宜的綠色令人賞心悅目。在鄖陽,串連起來的不僅僅是一處處茶山茶景,更刷新了當地的“產業綠”。

在定點幫扶過程中,水利部堅持扶貧與扶智相結合,貧困戶產業幫扶、貧困戶技能培訓、貧困學生勤工儉學幫扶、專業技術人才培訓、貧困村黨建促脫貧幫扶等“八大工程”精準發力,切實提升人力資本變“輸血”為“造血”,激發貧困戶群眾脫貧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鄖陽區發展注入新活力。

水利部定點幫扶鄖陽區期間,始終把產業幫扶作為重點項目推進,建立逐年增長的投入機制,支持鄖陽“1+2+N”(一個勞務經濟+香菇襪業兩個主導產業+N個發展項目)扶貧產業體系建設,讓貧困群眾挑上“金扁擔”。

“一棒接著一棒跑,要接續發力,不改變貧困決不收兵”,這是水利系統8位基層掛職干部在鄖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接力賽”。8年來,一批批水利項目、產業幫扶項目落地生根,一件件富民、惠民實事相繼落實,一個個村莊告別貧困走向富裕,實現脫貧摘帽的鄖陽大地有了更多水利印記。肖軍、韓黎明、曹紀文、陳偉暢、韓小虎、朱東愷、尚達、郭威,這些先后在鄖陽工作的水利掛職干部以他們的實干、奉獻和智慧贏得了群眾的口碑。

圖片8

鄖陽美麗柳陂湖景觀橋 楊文華攝

這是一片充滿希望的山川,也是一塊大有作為的樂土。

如今,山清水秀,產業興旺,村貌整潔,鄉風文明……這一幅幅迷人的畫面鋪展的是鄖陽堅持綠色發展、鞏固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長卷。水利定點幫扶助發展,篤行不怠奮進譜新章,強水利興產業惠民生,收獲春華秋實,鄖陽明天會更好!

責任編輯:成靜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