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海關:深化業務改革 釋放政策紅利 助力廣州臨空經濟高質量發展
摘要:安向東表示,“十四五”期間,廣州海關將繼續協同深化業務改革,釋放政策紅利,優化外貿結構和產業布局,助力推進廣州臨空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皮澤紅報道 9月14日,廣州市人民政府舉行《廣州臨空經濟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 新聞發布會。廣州海關所屬廣州白云機場海關副關長安向東通報了相關情況。
安向東介紹,“十三五”期間,廣州海關不斷深化改革,優化流程改造,加強科技創新應用,全力支持白云機場口岸臨空產業集聚發展,提升航空物流吸納能力,充分發揮機場綜合保稅區連接國內國外市場功能,助力提升廣州國際航空樞紐競爭力。2019年,廣州海關所屬廣州白云機場海關監管進出境航班12萬架次,較2015年增長44%;進出境人員超過1955萬人次,增長58%;進出口貨物224萬噸,增長24%。2020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廣州臨空經濟表現出強勁勢頭,在進出口貨運量同比減少40%的情況下,進出口商品總值超過2600億元人民幣,逆勢上漲12%??者\進口整體通關時間15.99小時,出口整體通關時間0.62小時,在全國中大型空港口岸分別排名第一、第三。
安向東表示,“十四五”期間,廣州海關將繼續協同深化業務改革,釋放政策紅利,優化外貿結構和產業布局,助力推進廣州臨空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深化業務改革,提升口岸通關便利化水平方面,一是按照“十四五”海關發展規劃,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全國通關一體化改革、創新事中事后監管等舉措在機場口岸落地落實,順應航空物流發展規律,推動進出口環節監管證件和通關物流類單據單證電子化無紙化,優化口岸監管作業機制和流程,實現順勢監管。二是以增強科技應用實戰效能為目標,大力推進“智慧海關”建設,探索應用區塊鏈、大數據等加強聯網監管,應用“智能審圖”等新技術強化實貨監管,推進進出口貨物、進出境行李物品監管智能化建設,提升通關效率。三是以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建設以及白云機場三期擴建契機,主動參與機場口岸旅客流、物流的集約化、智能化規劃建設,實現資源集約、協同高效,持續提升口岸通關便利化水平。
在釋放政策紅利,助力臨空產業升級方面,一是發揮綜合保稅區政策功能優勢,疊加空港經濟區區位優勢,深入推進《國務院關于促進綜合保稅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支持企業依托綜合保稅區延伸產業鏈條,推動綜合保稅區內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委托加工、保稅檢測和保稅維修等政策或項目落地,協同空港委等部門在加快推進加工制造中心、研發設計中心、物流分撥中心、檢測維修中心、銷售服務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設方面有新突破。二是全力支持臨空經濟龍頭企業、重點項目和重點產業落地見效。加大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政策宣貫力度,吸引重點龍頭企業入區發展,深入推進“企業升級計劃”,大力培育AEO企業,提升臨空經濟產業國際競爭力。依托綜保區(南區)、機場三期擴建工程項目,大力推進制造維修、跨境電商、空鐵聯運等新業態,生物醫藥產業、保稅物流、展貿以及航空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三是持續推動白云機場綜合保稅區與廣東自貿試驗區南沙新區片區海關監管聯動融合發展、提質擴容,充分發揮“區港聯動、分塊管理”優勢,探索建立“促進各類要素在大灣區便捷流動和優化配置”的海關監管模式。
責任編輯:呂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