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水潔廁研究報告》:戶內中水潔廁對節水減排具有重要意義
摘要:《2021中水潔廁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建筑衛生間三洗廢水總量占家庭用水總量的47.2%,戶內中水循環系統將大幅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達到有效節水減排的目的。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崔立勇報道
日前在京發布的《2021中水潔廁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建筑衛生間三洗廢水總量占家庭用水總量的47.2%,戶內中水循環系統將大幅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達到有效節水減排的目的。
此份報告由全聯房地產商會、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水問題專業委員會、清華校友總會城鄉建設專業委員會和南開大學環境規劃與評價所聯合發布。多位與會專家表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是我國新時代治水方針,戶內中水潔廁是落實“使節約用水成為每個單位、每個家庭、每個人的自覺行動”的重要措施。建筑中水的推廣應用,尤其是大力推進戶內中水潔廁,能有效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提升水環境承載能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再生水等非常規水源利用率亟待增加
報告顯示,水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基礎性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經濟資源,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存在節水意識不強、用水粗放等問題。近年來,我國加速建立水資源的剛性約束機制,節水工作邁上新臺階。但需注意,目前我國水資源利用效率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制約。
“我們現在還沒有完全認識到‘節水優先’的意義。”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水問題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牛存穩表示,我國新時代治水方針中,最重要的就是“優先”二字,要從觀念、意識、措施等各方面都把節水放在優先位置,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實現水資源總量控制。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郝春灃表示,從節水指標來看,我國目前排在已掌握的60個國家中30名左右,雖然已比之前提升了不少,但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仍有較大差距。
“提升非常規水源利用水平是節水的重要抓手之一。”郝春灃表示,再生水等非常規水源是基于一次水源基礎上進行處理加工再利用水源,其利用率增加,替代一部分一次水源,將有效緩解人和自然之間的水資源競爭,給生態留下更多的水,中水沖廁也是如此。
根據水利部發布的2020年度《中國水資源公報》,2020年全國用水總量5812.9億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863.1億立方米,生活用水中城鎮生活用水675.0億立方米(包括城鎮居民生活用水435.6億立方米,其余為建筑業、服務業用水),農村生活用水188.1億立方米。沖廁用水主要來源城鎮居民生活用水,根據沖廁用水占家庭生活用水的30%進行估算,采用戶內循環系統,全年可節水130.68億立方米,相當于2020年北京市全年生活用水量的7倍多。
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理事、南開大學教授邵超峰表示,中水潔廁是貫徹落實施全民節水行動、全民低碳行動的重要途徑,是“開源”節水的重要舉措。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名譽副會長苗樂如也指出,轉變生活方式,節水從小事做起,中水潔廁意義重大。
戶內中水技術成熟節水治污減碳成效顯著
戶內中水潔廁堅持優水優用的原則,將戶內居民自用的洗衣、洗浴用水經過濾、消毒處理后回用于沖廁,實現戶內水的梯級利用。邵超峰表示,大力推進戶內中水潔廁,對于有序推動建筑中水應用、提升城市節水水平、助力節水型城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戶內中水集成系統從“家庭”這個社會最小組織衛生間內部實現水的梯級利用,用水即節水,不受入住率限制、不受外部管網影響,沒有“戶間交叉污染”途徑,不存在集中中水倒流污染風險,較好地解決了由外到內、由公到私的“最后一公里”問題。“高質高用、低質低用,戶內中水潔廁能夠使每一個用戶都成為綠色生活的踐行者,同時也能滿足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清華校友總會城鄉建設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全聯房地產商會副會長張雪舟說。
據悉,模塊化戶內中水集成系統是中水潔廁的梯級利用技術,是將建筑內的洗衣、洗浴和生活雜用等污染較輕的灰水經同層排水后自動收集、儲存、過濾、消毒,最后用于回沖廁所的一體化戶內水梯級利用系統。該技術解決了建設、裝修中的水質管理問題,同層排水,使用方便,節水效果明顯,節能低碳,適合普及。同時,該技術與建筑結構一體化設計、施工和驗收,有利于節水三同時政策落實。戶內中水系統將不再受制于水廠、管道系統建設與小區住宅建設不同步的制約,減少后期管網維護費用,是實現建筑中水利用的有效方式。
報告指出,目前模塊化戶內中水潔廁技術及標準化工作日益成熟,已初步形成了以國家標準為綱,行業標準為主,團體標準和地方標準等為支撐的標準體系。
邵超峰表示,戶內中水系統可以大幅度減少市政污水管網及污水處理廠日常運維支出。戶內水的梯級利用,減輕了市政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建設的壓力,減少了市政污水處理廠處理設施的運行負荷。技術的應用推廣可節約中水管網的入戶管材,減少土方開挖鋪設工程量,減少建筑管道井面積,節能減碳優勢明顯。根據2013年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住宅實驗室評估報告顯示:在計算標準工況下,全壽命期過程中,采用戶內中水系統比采用小區集中中水系統,減碳比例達65.8%。
邵超峰因此建議,應加強戶內中水潔廁相關產業扶持政策、降低建設成本,加大技術應用推廣培訓和驗收檢查力度,強化技術和設備供應方、施工方及用戶等各方責任,實現三方訴求的平衡,確保戶內中水產品質量和穩定運行。
戶內中水潔廁技術的推廣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形成“政府統領、企業施治、市場驅動、公眾參與”的互動機制。牛存穩建議,要加強政府的支持,加大金融支持產業發展力度,擴大戶內中水潔廁的應用推廣范圍和規模,探索形成有效經驗模式。
“以減量化的水資源消耗獲取增量化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提高用水效率,這樣的技術是符合國家安全節水和綠色建筑節水要求的。”邵超峰表示,政府應擔起引領建筑節水新技術的推廣和督導落實的職責,通過政府補貼或者定向減免稅收鼓勵企業投入戶內中水潔廁技術的研發,從而引導更多的企業參與到節水行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中,不斷推動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從而才能持續為綠色建筑和節水減污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技術。
“國家把節水放在所有水資源開發利用措施的最前面,就是希望形成全社會節水的良好風尚,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邵超峰說。
責任編輯:崔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