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導報現場 正文

劉守英: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

2025-04-24 15:11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全球產業鏈 新動能 城鄉融合發展

摘要:通過積極參與全球分工,中國需繼續保持作為全球生產網絡中心的地位,并在產業鏈分工體系中進行制度性調整和結構性變革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4月14日,由中國人民大學深圳研究院〔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深圳)〕主辦,中國人民大學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深圳)數字經濟研究中心聯合承辦的人大深圳社會科學沙龍第45期“‘十五五’規劃經濟社會發展前瞻洞察”系列第一講,特別邀請到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深圳)數字經濟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經濟學院教授劉守英作題為《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的主題報告演講。報告提到,一方面,以土地和房地產為主的傳統動能出現衰竭,需要考慮傳統動能怎么轉型、怎么升級的問題。另一方面,以數字經濟、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新動能展現好的勢頭。但新動能的占比、新動能對整個國民經濟整體性的影響,尤其是老百姓的參與度等,依然相對較小。新勢頭怎么樣變成主動能來推動整個國民經濟新一輪的成長,正是中國現在面臨的發展關口。

劉守英指出,中國未來新動能要依托于新經濟形態,即數字文明形態的構建。只有這個形態成熟構建出來之后,新動能才能夠完整確立。當前,我們仍處于數字文明形態的構建過程中,可以通過6個特征來反映。

第一是技術革命。任何經濟形態的構建打頭陣的一定是重大技術突破,這一輪數字文明形態的技術革命起點是編程,“萬物均需互聯、一切皆可編程”。計算機和手機的普及,網絡和通信技術結合帶來信息產業的發展,以及傳統產業各環節的數字化和智能化。以人工智能為主導的數字技術,這一技術突破的最重要標志是知識創造的方式發生變化:在工業文明時代知識創造的主要方式是腦力勞動替代體力勞動,而現在人工智能可以逐步替代人類的某一些腦力勞動。

第二是(生產)要素。工業文明時代最核心的生產要素是技術,技術的進步改寫了農業文明時代的生產函數。數據、算法、算力結合起來,能否成為新的核心生產要素,能否改寫生產函數、改寫生產要素的組合方式,帶來全面的產業革命和深度的生產力革命,現在都處于變化過程當中,是新一輪數字文明形態正在演化的重要標志。

第三是平臺。平臺經濟實際上成為了數字文明形態下的新組織形式,其突出特征是出現了平臺支撐的市場、企業和政府職能的協同。平臺是新的經濟運行方式,它實現了市場、企業和政府的協同組合。

第四是空間。人類的活動空間在數字文明形態下從實體空間轉向虛擬空間,經濟活動和經濟形態大量虛擬化和網絡化。在網絡社會中,人際交往的方式已經從原來的陌生人交往變成了興趣的圈層分化和專業的垂直細化。人際關系上,我們也已經看到了無實體的身份和無實體的受眾。

第五是新型生產關系。進入到數字文明形態之后,對產權和市場的理解發生變化,對倫理和治理的理解也都發生重大變化,引發社會制度安排重構和生產關系重塑。

第六是決策模式。在工業文明時代下,人開始成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動物,人類通過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己的理性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數字文明時代下,AI開始全面參與人類決策,未來既有人腦,又有“機器腦”,和工業文明時代比較起來,我們的決策模式會發生重大變化。

“可以確定的是,數字文明形態作為中國經濟的新形態正在到來,未來相當長的時期里積累新動能靠的是數字經濟,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速度非常快,而且是呈不斷加速的狀態。”劉守英表示,我們對人工智能的期待,關鍵在于看它能否帶來生產力的革命。人工智能形成了以算法、數據、算力三大核心為基礎的技術范式后,一方面使人類的知識創造模式發生重大變化,另一方面開始對整個經濟領域展現出廣泛的滲透性、高效的創新性。這種情況下,通過人工智能提高生產力的前景是樂觀的。人類進入到工業革命之后,一定是機器替代人。中國在機器人產業變革方面處于領先,已經連續6年保持全球最大的機器人生產國地位。中國有供應鏈優勢和堅實制造業基礎,對機器人產業發展起到支撐作用。

關于能源革命與新能源產業發展,劉守英認為,中國在傳統發展模式向綠色低碳轉型的過程中,將新能源產業作為核心戰略,通過政策引導與地方競爭模式推動能源革命。一系列數據表明,中國新能源革命已從政策驅動轉向技術、市場雙輪驅動階段,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參與者。通過地方競爭激發創新、依托規?;瘍瀯菡袭a業鏈,中國在新能源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未來,隨著氫能等技術的商業化突破,中國有望進一步推動全球能源體系變革,為低碳經濟提供可持續動能。

關于傳統動能的轉型,核心要關注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房地產模式。短期內政策重點在于穩定市場,長期來看,轉型方向是優化供給結構與質量。未來,通過城鄉融合與城市更新激活存量資源、提升居住品質,將是房地產行業與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路徑。

第二個問題是全球產業體系重構。中國制造業正面臨全球產業體系重構的挑戰。一方面,中國不可能繼續單純依賴為全球供應低價高質量產品來維持制造業優勢,這會導致國際收支不平衡和產業分布失衡;另一方面,中美等主要經濟體之間的競爭加劇,促使部分國家推動制造業回流,進一步要求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重新定位。在此背景下,中國制造業的未來發展方向需要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國內產業體系的重構,二是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的重新布局。大量中國企業選擇“出海”,不僅是為了規避關稅壁壘和貿易摩擦,更是為了實現國內外產業布局的優化整合。通過積極參與全球分工,中國需繼續保持作為全球生產網絡中心的地位,并在產業鏈分工體系中進行制度性調整和結構性變革。

第三個問題是城鄉融合。當前,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矛盾依然突出,未來城鄉融合的核心在于構建“城鄉連續體”,打破城市與鄉村的割裂狀態。這一連續體并非簡單延續過去以中心城市或鄉村孤立發展的模式,而是通過都市圈、縣城及鄉村的有機銜接,形成梯度發展的空間網絡。“城鄉融合的本質是打破單向城市化慣性,在城鄉要素雙向流動中培育新動能,既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也為傳統動能轉型注入活力,最終實現城鄉共生的可持續發展格局。”

展望未來,尤其是“十五五”期間,需要解決新舊兩動能的平衡。第一是不能讓傳統動能從此休克。傳統動能是要煥新升級,重點是房地產發展方式的轉變,從數量型擴張轉向高質量發展。第二是在現在中美的競爭格局下,通過全球布局形成我們在全球產業網絡的中心地位。第三是從城市化走向城鄉融合,在城鄉融合攻堅、鄉村和城市的連續體構建里尋找新的發展機會。第四是真正使數字經濟、人工智能、新能源革命帶來生產力的變革、產業的迸發。

責任編輯:楊虹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