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層次利益格局調整再突圍
摘要:當前,國際形勢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構,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主戰場。為此,國內不少地方政府都將促進科創當成頭等大事來抓。
本報記者 | 季曉莉
發展為上,改革當先。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共主持召開3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以下簡稱“深改會”),內容涵蓋各個領域,改革含金量不斷提高。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改革開放45周年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10周年。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來實現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是今年改革的重要底色。
針對科技創新、國企改革、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今年的深改會重點突出。
多項改革政策匯聚科創力量
當前,國際形勢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構,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主戰場。為此,國內不少地方政府都將促進科創當成頭等大事來抓。例如,近年來的科創“明星”安徽省,今年持續推進科研類事業單位“大包干”管理改革和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賦權改革,高標準建設“科大硅谷”、科技商學院等體系化平臺;推動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主營業務1億元以上無研發活動、5億元以上無研發機構“清零”;依托長三角、京津冀、大灣區3個人才工作站,積極招引掌握“獨門絕技”的經營主體和科研人員……
“從制度建設著眼,對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全鏈條整體部署,對政策、資金、項目、平臺、人才等關鍵創新資源系統布局”“聚焦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重大需求,有效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創新,推動企業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和重大原創技術突破中發揮作用”“薪酬分配要同績效緊密掛鉤……向從事基礎學科教學和基礎前沿研究、承擔國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任務、取得重大創新成果的人員傾斜”“立足更好服務和支撐公共決策,營造人盡其才、富有活力、風清氣正的專家參與公共決策環境”……今年深改會上審議通過的一系列文件都指向一個方向:我國經濟發展將更加依靠經營主體、更加依靠科技創新、更加依靠科學決策。
“這既體現了企業在我國創新體系里的地位在進一步提升,也體現出未來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將更加依賴科技創新、更加依靠經營主體這一趨勢。”江蘇省南通市政府有關職能部門相關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南通船舶海工業的發展歷程正是證明這一趨勢的好例子。
據該負責人介紹,今年10月23日,18萬立方米LNG(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建造項目在位于南通的招商局重工(江蘇)有限公司開工,外國船東早早鎖定12艘同型船舶訂單。LNG船是運輸—163℃低溫液化天然氣的專用船舶,應用了氣泡減阻等新技術,阻力更小,行駛更省油,貨物維護性更優,天然氣揮發率低于0.08%,與航空母艦、豪華郵輪同屬造船業“皇冠上的明珠”。該船入圍江蘇省重大戰略產品創新“揭榜掛帥”類項目,實現了南通在該類項目上“零”的突破。
今年深改會特別強調了要將“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拓展到改革領域,南通很好地踐行了此項要求。過去,南通船舶企業創新實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弱,易受國際經濟危機影響。為此,南通瞄準產業創新協同難題,開展大走訪大調研,政產學研合力“解題”,與長三角創新資源密集地區共同推進跨區域產業協作、創新融通、園區共建。目前南通已建成江蘇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引進招商局重工等創新型企業,逐步發展出船舶修造與海工裝備支柱產業,在該領域集聚規模以上企業300余家,2022年實現產值1506億元。面對船舶海工產業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趨勢,集聚全國約1/10船舶和1/4海工裝備制造能力的南通,正依靠科技創新由“造殼”邁向“造心”。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確保經濟安全
國企改革是今年深改會的重點話題之一,國有經濟管理今年首次被列入深改會議題之中。
第一次深改會通過的《關于加強和改進國有經濟管理有力支持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意見》,強調要從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出發,完善國有經濟安全責任、質量結構、資產和企業管理,構建頂層統籌、權責明確、運行高效、監管有力的國有經濟管理體系。
第二次深改會通過《關于進一步深化石油天然氣市場體系改革提升國家油氣安全保障能力的實施意見》《關于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指導意見》;第三次深改會提出要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健全自然壟斷環節監管體制機制。多位專家認為,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重點浮出水面。
中國企業聯合會特約高級研究員劉興國認為,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的改革,是在原有改革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入。目前國有資本經營收益的收取范圍沒有覆蓋全國,未來會全覆蓋,進而更好發揮國有資本的產業引領功能,更多布局于整體利用效率高的領域,例如“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而自然壟斷領域監管體制機制的改革,屬于改革領域的擴大,通過加強投資監管確保國企圍繞主業開展投資,加強反壟斷監管確保不濫用壟斷地位,加強安全監管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不流失。
清華大學中國現代國有企業研究院研究主任周麗莎認為,這一系列國企改革措施都是為了確保國有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多渠道保障能源安全,以及維護產業鏈與供應鏈穩定。
今年下半年以來,江蘇、北京、甘肅等地國資動作不斷。7月25日,地方國資委負責人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研討班強調,推動國有資本當好“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戰略資本”。10月,中國聯通、中煤集團、華潤集團等多家央企積極謀劃新一輪改革,多地也提出了一系列特色鮮明的改革舉措。
以開放促發展強監管防風險
14億多人口,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穩居世界第二大貨物進口國,超大規模經濟體形成了超大規模市場……這就是中國對外開放的信心基石。11月1日,中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揭牌,中國自貿試驗區升級擴容至22個,形成覆蓋東西南北中,統籌沿海、內陸、沿邊的改革開放創新格局;11月10日閉幕的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來自154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來賓齊聚一堂,短短6天,按年計意向成交金額達到784.1億美元,創歷屆新高……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寬闊。
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發布穩外資24條政策措施;宣布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這些行動呼應著第二次深改會上審議通過的《關于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促進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意見》,文件提出要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聚焦投資、貿易、金融、創新等對外交流合作的重點領域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偟膩碚f,就是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次深改會提出“要堅持底線思維、極限思維,抓緊健全國家安全保障體制機制,著力提升開放監管能力和水平。”在當前的語境下,如何理解這句話?南通市上述負責人分析:“不斷深化對外開放,意味著更加多元的利益格局。放眼全球市場經濟規則體系,開放的多元格局必然要求監管部門強化依法監管的意識,及時更新監管理念,堅持內外一致,對境內外各主體公平對待、一視同仁,確保各類經營主體在同一規則下開展合作與競爭,形成‘多贏’格局。”在他看來,必須有更加注重監管的專業性、審慎性、穩定性,結合中國國情,并參考國際上的最佳實踐,完善監管標準、會計準則等制度和安排,才能使防范風險的能力和行業開放的水平相適應。
展望2024:改革開放延伸2023年深改會精神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4年要深化重點領域改革:不斷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落實一批舉措;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著力破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落實金融體制改革。
在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方面,要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拓展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認真解決數據跨境流動、平等參與政府采購等問題,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打造“投資中國”品牌;切實打通外籍人員來華經商、學習、旅游的堵點;抓好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的落實落地,統籌推進重大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的民生項目。
專家認為,上述2024年新政,基本上都是2023年深改會精神的延伸和具體化。例如最新的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要放在擴大開放的同時保證經濟、金融安全這一視角來看。
看當前,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要進一步觸及深層次利益格局的調整和制度體系的變革。展望未來,我們不僅要應對“脫鉤斷鏈”“去風險化”的極限施壓,還應保持定力,始終有底氣和信心。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