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集體經濟“聚寶盆” 群眾增收“搖錢樹”
摘要:針對村級電站點多線長面廣特點,建立完善“一個平臺、兩套系統、三項制度”常態化監測機制,做到“小的放大管、散的集中管、遠的拉近管”。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張海光 記者 崔志強報道2021年山西省鄉村振興局貫徹新發展理念,把光伏產業幫扶真正成為穩定脫貧的新起點、全面小康的新亮點、鄉村振興的新支點,加強運維管理,優化收益分配,截至11月底累計收益17.79億元,惠及9459個行政村(其中脫貧村6458個)、29萬脫貧群眾,預計全年收益18億元,村均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山西省光伏收益位居全國第一。
“十三五”期間,山西省搶抓機遇政策,累計投入211.8億元,建設光伏扶貧電站總規模294.4萬千瓦,其中村級(聯村)電站5479座、155.4萬千瓦,集中電站53座、139萬千瓦。為加強光伏扶貧資產管理,確保持續發揮效益,參照全省村級電站建設規模和區域光照條件,提出“十四五”期間光伏幫扶項目年度發電收益實現18億元以上目標任務。年初分解下達任務,年中逐月分析調度,年終核對統計交賬,確保光伏幫扶項目發電收益始終處于全國領先。
針對村級電站點多線長面廣特點,建立完善“一個平臺、兩套系統、三項制度”常態化監測機制,做到“小的放大管、散的集中管、遠的拉近管”。一個平臺:與省屬能源企業合作,建立省級光伏扶貧監測調度平臺,對村級電站資產管理、運營維護、扶貧成效全程監管、綜合評價;兩套系統:運用全國光伏扶貧信息監測系統和全省光伏扶貧收益分配管理系統,實現全省村級電站運行數據實時監控,對低效電站、故障電站和離線電站及時處理,對電費結算支出精確掌控;三項制度:建立績效評價、生產調度和風險防范制度。每年對電站運行開展績效評價,以項目縣和電站為評價主體,評價結果納入市縣年度目標考核。依托省級監測平臺,建立運維監測周報月報制度,加強數據分析和技術指導,逐月通報任務指標完成情況。5479座村級電站全部購買保險。今年因災情汛情影響,山西省205座、24.63萬千瓦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部分組件、逆變器、支架等主要設備損壞,圍欄被沖毀、地基地面塌陷。保險公司積極對接理賠,絕大多數村級電站已恢復正常發電。
提升能力,強化光伏項目資產管理。6月份召開全省現場推進會,圍繞項目資產管理、后續運行維護、收益資金分配等重點環節,集中組織學習觀摩。按照建檔立卡、精準培訓、考核評價、發放證書、持證上崗“一條龍”推進方式,從今年5月份開始,組織開展村級電站管護員持證上崗培訓工作,與國家電網光伏學院共同編制《村級電站日常管護操作指南》內部教材,完成8100名村級電站管護人員培訓,其中50%以上為外出就業困難的脫貧農戶。連續舉辦兩期培訓班,對光伏產業幫扶項目主管部門和第三方運維機構相關人員進行培訓,提升運維管護能力。全面開展光伏產業幫扶項目問題排查整改,“一站一冊”剖析原因,“一件一項”整改落實,“一周一次”統計消缺,全省140余座低效電站得以徹底整改。
針對基層“不懂政策不會分”“怕出問題不敢分”“怕惹麻煩不愿分”等顧慮,出臺《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收益分配管理辦法》。要求光伏產業幫扶項目發電收益到村資金主要用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按照“按需設崗、以崗聘任、在崗領補、有序退崗”動態管理要求,設置和規范公益崗位,杜絕“泛福利化”和“平均分配”等問題,重點保障脫貧戶、監測戶以及半勞動力、弱勞力等家庭實現就近就地就業。探索“光伏扶貧收益+”模式,與愛心扶貧超市、補充養老保險、孝善基金等相結合,評選獎勵最美庭院、最美家庭、自主脫貧模范等5.1萬余人。村集體開展道路設施維修、環境衛生整治等公益事業,臨時用工崗位吸納近10萬脫貧人口。設置養老護理、電站管護員等固定公益崗位18萬余個。
責任編輯:呂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