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產經 正文

數字金融推動“新三角循環” 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3-05-30 13:03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大數據產業

摘要:單強表示,“下一步,應不斷優化監管政策,持續深化業務機制,大力夯實基礎設施,加強全面風險管理。依托各類數字技術在供應鏈金融信息傳輸、交易流程、風險管理等環節的深度應用,助力實現供應鏈金融業務‘提質、增效、降本和控險’。”

柴潔  本報記者 | 張洽棠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的廣泛應用和產業變革,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數字經濟正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數字金融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金融形態,迎來發展機遇期。

 5月26日,2023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數字金融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論壇在貴州省貴陽市成功舉辦。圖為論壇現場。    白雨藝/供圖 

5月26日,2023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數字金融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論壇在貴州省貴陽市成功舉辦。圖為論壇現場。 白雨藝/供圖

5月26日,2023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數字金融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論壇在貴州省貴陽市成功舉辦。論壇聚焦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金融賦能實現三角循環的關鍵要素,共同探討數字金融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之道,解鎖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構建多方共贏發展的行業生態。

本次論壇由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組委會主辦,中國發展改革報社承辦,中經時代(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協辦,來自政產學研企的200余位業內人士參會。

“新三角循環”

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強大動能

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給經濟發展和金融領域的革新都帶來了新機遇。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推動“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構建富有活力、有競爭優勢的現代產業體系,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塑中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為數字金融行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數字金融作為數字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既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力量源泉,也是助力數字中國建設,促進金融惠企利民的重要工具。”貴州省政協副主席趙德明說。

我國數字金融規模在不斷發展壯大,質量不斷提升。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秘書長周曉飛指出,面對數字化的蓬勃發展浪潮,政府主管部門要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為企業提供優越的投資環境和政策助力。同時,要加強數字金融產業的規劃和引導,讓有實際價值的數字金融應用盡早投入到實踐之中落地生根,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數字金融是數字經濟時代的金融形態,探索形成了新的業態、新的模式,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的著力點。”中國發展改革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徐強表示,加快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發展產業數字金融,促進科技成果及時產業化,發揮金融對科技創新和產業振興的支撐作用,有助于防止金融“脫實向虛”滋生金融泡沫和金融風險。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黨委書記、會長單強指出,當今世界正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拓展期,數字化浪潮蓬勃興起,數字金融作為數字技術驅動的新業態新模式,日益成為服務實體產業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朱玉認為,從概念上來看,科技更側重硬科技的創新,金融更側重直接融資的支持,產業則是全方位的,包括傳統產業的加快升級、新興產業的全力培育、未來產業的前瞻布局。科技創新、產業升級、金融賦能可以說是拓展新領域的“核爆點”、開辟新賽道的“風口點”,三者有機融合形成的“科技-產業-金融”的新三角循環,將取代過去“房產-土地財政-金融”的舊三角循環,最終實現金融的數字化,產業的現代化,科技產業金融的一體化,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強大動能。

“在今天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格局下,金融科技的重要性愈加凸顯。”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薛正華指出,金融和科技是雙向支持關系。未來,產業端數字化加速會帶來數字金融應用爆發式增長。

中發易保(北京)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彭發華認為,科技創新有助于提供更廣泛的融資渠道和融資模式,同時,融資的錢也有助于推動科技成果的轉換。促進產業的國際交流合作,加強國際金融市場的信息數據的共享互聯互通,有助于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騰訊研究院副院長杜曉宇則認為,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是一個相輔相成、迭代更新的系統性過程。他強調,金融助力技術在產業上應用,從科技到產業到金融,要產生持續收入,同時將收入按比例投向研發,從而促進產業實現迭代升級,為資本行業持續輸血,實現技術向產業轉化,再到實現良性循環的完整過程。

數字金融賦能實體經濟

助力數字化轉型

當今,發展數字金融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長遠影響。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數字金融產業的發展,將進一步提升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適配度。

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內,產業是基礎和根本,金融發揮潤滑劑和催化劑作用。“金融業的創新跟發展,最終結果就是金融資本化、產業資本化、金融產業化和金融貨幣化。”彭發華表示,數字金融的發展,一是為實體經濟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支持企業的創新和發展;二是推動產業鏈、價值鏈的協同發展,提升實體經濟的競爭力和綜合實力;三是成為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和支撐。

具體而言,數字金融在賦能實體經濟方面,彭發華認為,一是要摒棄過去銀行的“大客戶”思維,利用數據與科技手段,助力金融機構有能力服務80%的中小企業;二是要利用好與當地政府合作的財政工具;三是要利用好區塊鏈等科技技術。他認為,數字金融的發展一定會為傳統的金融機構帶來更廣闊的合作機會。

杜曉宇表示,數字金融技術為企業提供全面、便捷的數字金融服務,一方面解決了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另一方面,衍生出很多新的實體行業和新的業態,比如說移動支付、共享單車、外賣、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等。

“產業數字經濟能夠引導社會的金融服務從主體信用向交易信用的創新轉變,數字金融平臺為實體經濟帶來了數萬億元規模成本的減負,助力加速實體產業數字化轉型。”朱玉說。

“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5G等數字技術為驅動,以多類型數據共享和融合應用為基礎,積極推動數字供應鏈金融向規模化、平臺化、生態化發展,不斷推出了一批接地氣、服水土、利實體的數字供應鏈金融特色產品。”單強指出,這些產品受到了市場主體的積極響應。

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副院長劉忠麟認為,行業應通過加強規章準則研究、提升數據安全能力、促進數據可信流通、積極探索應用場景等方面帶動數據要素行業發展。

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明確指出,支持貴州在實施數字經濟戰略上搶新機,提升金融對實體經濟服務的質效,支持發展綠色金融。

“數字金融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融資和支付手段,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和運營。企業可以更方便地獲取資金,加快業務發展和創新;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信息化,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貴陽銀行黨委委員、總稽核晏紅武表示,貴陽銀行在賦能實體經濟上,不斷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為企業提供個性化的金融解決方案,積極參與地方政府的產業升級和轉型項目,多措并舉積極支持金融科技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同時,數字科技同樣為產業和金融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實踐路徑,通過數據融通解決銀企間數據不對稱等問題,企業為金融機構提供的更真實全面信息,不斷豐富銀行數據,也便于銀行提供更加快速便捷的金融服務通道。貴陽銀行的數字金融實踐正是貴陽市乃至整個貴州省主動尋求新技術、新理念,新發展的縮影。

數字金融與傳統金融

共生融合、協同創新

縱觀全球,金融行業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傳統金融機構積極擁抱創新,加快數字化轉型,不斷提升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同時,新的業態、服務模式不斷涌現,新興的金融科技公司也在以高效、靈活的方式提供全新的金融服務。

“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改變科技、產業、金融的面貌,也孕育著新的商業模式和市場形態,傳統和新型的信貸模式正處于‘交替時刻’。”周曉飛說。

對于數字金融和傳統金融的區別,朱玉總結了三個“不同”,即定位和模式的不同、對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不同以及驅動的因素不同。“傳統的金融市場發展是金融界數字化轉型的重要依托,金融業數字化轉型并沒有脫離金融的本質。數字金融對傳統金融業的影響可能是一個潛在的、持續的過程,未來的金融業態或許將呈現出傳統金融業與數字金融共生融合的格局。”

隨著我國在數據要素上的率先布局,圍繞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的相關金融服務也必然迎來升級。對此,周曉飛表示,在數字金融的創新發展中,需要進一步加強數據安全保護,推進數據跨部門、跨行業的開放共享,促進數據的流動和應用,支持數據資產的價值挖掘和創新利用。

齊商銀行黨委委員魏會敏分享了齊商銀行基于社會責任、效益提升、風險控制和市場拓展四個方面的數字化轉型思路。齊商銀行在戰略規劃下對數據資源進行整合并完成工作模式轉變,最后明確客戶畫像,積極推動落地。他表示,科技金融要提升客戶操作的便捷度和金融服務的質量,推動金融生態升級。

中企云鏈(北京)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總裁劉長波表示,傳統金融應該多和創新技術相結合,比如人工智能、大數據、隱私計算等,提升金融環節的效率和便捷性。傳統金融既要結合科技,還要擁抱商業模式創新。因為金融的創新不單是科技創新,它更多涉及交易關系,很多場景化落地深入到行業中就涉及很多商業模式的創新。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表示,金融機構在數字化轉型時,需要圍繞數據能力建設全面重構制度,建立數據治理長效機制。通過建立數據治理專門執行機構,牽頭實施數據治理決策,強化數據、技術與業務功能的有效融合,使數據賦能貫穿數字信貸服務全周期。

“為了實現數字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探索數字金融的創新發展模式,直面金融領域的現實痛點,努力走出‘新路子’。”周曉飛說,在創新路的同時,也要加強數字金融的監管和風險防范,確保數字金融業務的穩健運營。

單強表示,“下一步,應不斷優化監管政策,持續深化業務機制,大力夯實基礎設施,加強全面風險管理。依托各類數字技術在供應鏈金融信息傳輸、交易流程、風險管理等環節的深度應用,助力實現供應鏈金融業務‘提質、增效、降本和控險’。”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朱玉表示,要形成“科技-產業-金融”之間的良性循環,需要進一步強化三者之間相互“看見”“讀懂”的紐帶,與“十四五”規劃強調的“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耦合,通過加強產學研資的深度融合,構建多方共贏發展的行業生態,讓科技成果能夠及時產業化,發揮金融對科技創新和產業振興的支持作用,并為金融發展提供堅實的實體經濟支持,避免出現金融泡沫化風險,從而把科技創新、產業振興和金融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