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是青海?
——寫在首屆中國(青海)國際生態博覽會召開之際
摘要:青海省副省長楊逢春日前在北京舉辦的首屆中國(青海)國際生態博覽會新聞發布會上指出,舉辦國際生態博覽會,就是要充分展示青海省聚焦共建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堅定不移做“中華水塔”守護人,致力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的堅定決心和堅決行動。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潘曉娟
6月6日,首屆中國(青海)國際生態博覽會將在青海西寧開幕。這樣一場聚焦清潔能源、節能減排、綠色低碳、循環生產、有機農牧、生態旅游等領域的高端國際盛會,為何在青海舉辦?社會各界對此投來關注的目光。
生態地位特殊而重要
提到青海,就繞不開“生態”這個話題。72萬平方公里的“大美青海”,是我國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主要生態產品輸出供給地,擁有各類自然保護地217處,占青海省國土面積的35%左右;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亞洲水塔”;地處“地球第三極”核心地區,是全球氣候變化反應最為敏感的區域之一;濕地總面積814.36萬公頃,居全國首位,是全球影響力最大的生態調節區;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之一……總之,無論是從我國還是全球來看,青海的生態地位都特殊而重要。
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疾鞎r強調:“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
近年來,青海省堅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提出的“三個最大”“四個扎扎實實”“三個堅定不移”、建設“四地”等一系列重大指示要求,奮力推進“一優兩高”戰略部署,深入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創建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等國家級戰略工程,著力打造“生態安全屏障、綠色發展、國家公園示范省、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生態文明制度創新、山水林田湖草冰沙綜合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七個新高地,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就。
青海省副省長楊逢春日前在北京舉辦的首屆中國(青海)國際生態博覽會新聞發布會上指出,舉辦國際生態博覽會,就是要充分展示青海省聚焦共建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堅定不移做“中華水塔”守護人,致力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的堅定決心和堅決行動。
探索發揮生態資源優勢
豐富的生態資源,是青海走高質量發展道路的重要依托。據了解,青海的金屬礦產、石油、天然氣、頁巖氣等儲量豐富,鹽湖資源得天獨厚,鋰資源儲量居全國首位,國內新能源裝機占比最大、集中式光伏發電量最大,不少旅游資源堪稱國內乃至世界之最。青海省是世界四大無公害、超凈區之一,同時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有機畜牧業生產基地,高寒冷涼的氣候、純凈的空氣和天然的雪山融水,為發展綠色有機無污染、質量安全放心的高原生態產品創造了特有優勢。
楊逢春表示,舉辦國際生態博覽會,就是要發揮好青海的生態資源優勢,聚焦推動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服務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努力將青海打造成為全國生態產業產品重要集散地,助推青海實現高質量發展。
“國際國內融合是這次博覽會的一個重大特點。”負責籌備此次博覽會的青海省商務廳副廳長李雅林表示,青海希望通過國際生態博覽會這個世界窗口,充分發揮青海的生態資源優勢,聚焦推動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努力將其打造成國內外生態保護建設互學互鑒的平臺、全國生態產業交流合作的平臺、全國生態產業產品貿易促進的平臺。
因此,早在博覽會籌備期間,展會籌備工作組就把“招生態產業、展生態產品”作為招商組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瞄準各領域新理念、新成果、新業態、新產品、新技術,多渠道開展定點定向招商招展,其目標旨在通過深入挖掘青海產品,特別是農特產品“生態”特點,進行集中系統推介,擴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同時,積極幫助青海省內企業深入對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提振發展信心;通過生態產品供需對接、生態產品貿易融通以及生態價值轉化開放合作等,帶動青海會展經濟、旅游餐飲等第三產業發展。
此外,國際生態博覽會期間還將舉辦一系列國內外生態產業產品的宣傳、推介、簽約等活動,這些活動將聚焦生態共建共享、互鑒先進理念、展示技術成果、推介產業產品、簽約重點項目、共享合作商機。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