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是青海?(2)
——寫在首屆中國(青海)國際生態博覽會召開之際
摘要:青海省副省長楊逢春日前在北京舉辦的首屆中國(青海)國際生態博覽會新聞發布會上指出,舉辦國際生態博覽會,就是要充分展示青海省聚焦共建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堅定不移做“中華水塔”守護人,致力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的堅定決心和堅決行動。
堅定走生態保護與發展共贏之路
青海生態資源豐富,但生態功能的任務壓力也十分突出。如何實現生態保護與發展共贏,一直都是各界關注的焦點。
“共建生態文明,才能更好地共享發展成果。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之一。”中咨集團生態研究所所長張賀全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青海的底色就是生態,生態對于青海來說意味著價值所在,意味著責任擔當,意味著發展潛力。生態價值是核心、基礎和根本,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引領性,而生態責任、生態潛力最終都集中體現在生態價值之中。
在長期從事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研究和咨詢工作的張賀全看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如此才能讓綠水青山持續發揮出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
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可持續利用的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張賀全坦言,要想實現生態環保與經濟發展的“雙贏”,就必須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不斷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現在的短板,主要體現在保護和發展方面,政策機制的保障也有一個完善的過程。立足于新發展階段,需要用系統不斷加以引導,在進一步完善政策的同時,亟待增強生態保護和發展的能力,必須加快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以此來推動生態產品價值更好地實現轉化。”
近年來,我國生態補償資金渠道不斷拓寬,資金規模有所增加,但仍存在資金來源單一、使用不夠精準、激勵作用不強等突出問題。2019年11月,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進一步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生態綜合補償試點方案》?!斗桨浮诽岢?,在西藏和四川、云南、甘肅、青海四省藏區,福建、江西、貴州、海南四省,以及率先建立跨省流域補償機制的安徽省,選擇50個縣(市、區)開展生態綜合補償試點?!斗桨浮芬?,到2022年,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資金使用效益有效提升,生態保護地區造血能力得到增強,生態保護者的主動參與度明顯提升,與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基本建立。
這些年來,國家逐漸加大對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對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投入也不斷加大,先后實施了一期、二期工程,總投資達230多億元,生態補償機制初步建立。“但投入形式單一,基本上依靠國家轉移支付和項目專項資金,政府作用突出,而市場配置資源作用得不到發揮,明顯少了一只手,難以形成市場、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合力。”張賀全分析,由于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存在外溢性,即源頭進行生態環境保護所提供的良好生態產品常常由中下游地區無償享用,源頭難以得到回報,這種屬性使得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行為缺乏利益激勵,進而導致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困難重重。
包括張賀全在內的一些專家都呼吁:“期待加強建立健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研究,推動受益地區對三江源地區進行補償,明確生態補償標準,探索多元化的補償方式,多渠道籌集生態補償資金。”
據了解,青海省委、省政府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為指導,開展過關于“建立長江、黃河、瀾滄江流域省份協同保護三江源生態環境共建共享機制”的研究。在業內專家看來,此項研究工作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現實意義,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實踐,也將是一代人的新努力和新征程。
眾多專家學者的真知灼見,都是推動青海實現更高質量的助力。而此次國際生態博覽會期間,將舉辦一場“共建生態文明共享發展成果”主旨論壇和多場專業化主題論壇。其中,主旨論壇的三個圓桌會議將分別聚焦“雙碳目標下的產業變革”“雙碳目標下的能源科技變革”“雙碳目標下的氣候變化與清潔取暖”。屆時,專家學者們將會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找到更多的發展路徑。
大美青海,必將在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共贏的路上譜寫出更多精彩動人的篇章。
責任編輯: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