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經 正文

促增收行善治繪就幸福底色——湖北十堰市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觀察

2022-08-16 14:08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鄉村振興 脫貧攻堅

摘要:在青龍泉社區,有特殊群體關愛、就業服務、文明勸導、環境整治等8支志愿服務隊。通過多種類、接地氣的志愿服務活動,弘揚自強不息、勤勞致富、扶弱幫困的“易遷精神”,凝聚向善向上的精神力量。

本報記者 | 王健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用5年時間,使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地方的近10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易地搬遷、徹底擺脫貧困。這是繼土地改革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發生在我國貧困地區農村的又一次偉大而深刻的歷史性變革。

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深刻指出的那樣,“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易地搬遷脫貧后,如何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就成為新的時代課題。

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通報,對2021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予以督查激勵,湖北十堰等10地被評為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成效明顯的地方。

多渠道促進就業,培育壯大產業,創新治理,促進融入,十堰全面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市有勞動能力的易遷群眾實現了就業全覆蓋、產業全覆蓋,易地搬遷安置區實現了公益崗位全覆蓋,以工代賑項目實現了優先就業全覆蓋,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全面提升。

掙錢顧家兩不誤

安幼養老都兼顧

十堰地處秦巴山區腹地,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也是湖北省深度貧困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2020年,十堰如期完成35.45萬人的搬遷安置和脫貧任務,成為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規模最大的地級市。

怎樣讓搬遷群眾端上結實的“新飯碗”?產業發展和就業扶持是重中之重。

據了解,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之初,十堰市發展改革委就把后續扶持作為全市《“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十四五”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規劃》的重要內容,配套制定產業幫扶、就業幫扶、教育幫扶、電商幫扶、旅游幫扶等實施方案,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后扶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規劃、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全面銜接、有機融合,做到“安置區建設、產業就業配套、后續扶持、社區治理”同步設計、同步規劃、同步部署、同步推進。

十堰市鄖陽區青龍泉社區是湖北最大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集中安置了18個鄉鎮4173戶15380人搬遷群眾。為了確保“人人有事做、戶戶能增收”,鄖陽區構建適合社區群眾發展的“香菇、襪業兩大主導產業+四小產業+N個發展項目”的產業發展體系,支持黨員干部和能人大戶帶頭致富、帶動群眾共同致富,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安幼養老都兼顧”。

家住青龍泉社區114棟的韓文軍,在社區干部的勸說下,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承包了4000棒香菇。“第一年菌棒款、大棚承包費全免,每月至少組織一次培訓,從菌棒上架到出菇,全程有技術員跟蹤指導服務,掙了大概兩三萬元。”嘗到甜頭的韓文軍不僅把兩個弟弟帶著一起種起了香菇,還搖身一變,干起了電商主播,白天種植香菇,晚上直播銷售,自家香菇賣完了就幫其他菇農銷售。韓文軍一家年收入已達10萬元。

目前,鄖陽區已形成集研發、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香菇產業鏈條,實現產值20億元,帶動了426戶2160人實現就近就業。

鄖陽還引進上海中昊針織有限公司,購置全自動智能襪機1581臺,建成亞洲規模最大的高端智能襪子生產企業,年產襪子3億余雙,產值10億元,826戶1500名搬遷群眾華麗轉身成為產業工人。王清峰和陳鮮兩口子,丈夫在香菇基地種植香菇,妻子是襪廠擋車工,夫妻倆靠著“男耕女織”,年收入達到8萬元。

在規劃引領下,十堰把確保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業放在優先位置,重點在拓崗、穩崗和就業培訓上下足功夫。通過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保險繳費優惠等財政補貼或獎勵辦法,支持本地企業優先使用本地勞力,引導就近務工就業。

“都是老年人,一邊聊聊家常,一邊干點活。半天換一把青菜,干個兩天還能換袋糧食。風不吹日不曬,比地里干活可輕省多了。”今年88歲的黃朝舉老人逢人就夸“零工超市”好。

鄖陽區通過開辦“零工超市”,吸納1560名半勞力、弱勞力在“零工超市”靈活務工,即來即做,計件記分,積分兌換蔬菜米糧、油鹽醬醋等生活必需品,“零工可以掙錢,超市就是菜園”,有效破解了社區菜地少、弱勞力就業難等實際困難。

發動群眾居家發展小種養、小加工、小作坊、小買賣等“四小產業”,開發物業、綠化、保潔、保安、網格員等公益服務崗位。同時通過流轉、代管原有土地,實現換新業增收、保老業不丟。

與比亞迪、富士康等公司建立訂單培訓機制,圍繞群眾就業需求開展技能培訓。對有外出務工意愿的搬遷群眾,十堰采取包工頭帶、經濟人介紹、政府組織引導等多種形式,積極與用工單位搞好對接,促進搬遷群眾外出務工。截至2022年6月底,外出務工就業占就業人數比率達55.6%。

據了解,自2019年青龍泉社區建成以來,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原來3000多元增長到2021年的1.5萬余元。

村村有產業

家家有項目

產業連著就業,是群眾穩定增收的重要支撐。十堰把培育產業作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逐步能致富”的治本之策,以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方式推進后續扶持產業發展。

以安置區為中心,建設產業基地,創辦扶貧車間,發展鄉村旅游,通過“扶貧車間+扶貧作坊+易遷戶”模式,實現了1個安置區至少有1個主導產業的目標。扶貧車間到村頭、扶貧作坊到戶頭、扶貧項目到人頭,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從而真正實現“村村有產業、家家有項目、人人有事做、月月有收入”。

培育產業的同時促進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實踐。

十堰市以特色種植養殖業、設施農業、特色林業、農產品加工業、傳統手工業、休閑農業為主,做大做強“香菇、茶葉、生豬、黃酒、水果、木本油料”六大特色產業規模。茅箭區以農業特色產業為依托,建成20多個生態新村,引導農民通過鄉村旅游增收。丹江口市蒿坪鎮蒿坪村建成300畝高標準草莓種植育苗示范基地,帶動周邊農戶50余人就業,年發放工資近200萬元,為村集體增收20萬元。

為了盤活用好搬出地的土地、林地、宅基地等資源,壯大產業,十堰實行特色產業鏈長負責制,每個產業一套方案、一套政策、一個專家團隊、一個工作專班、一個牽頭單位、兩名市級領導掛帥,全產業鏈推進。目前,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到1.56萬個,優質農產品走出大山、走向國內外大市場,帶動脫貧人口71.8萬人。

記者從十堰市發展改革委了解到,市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6000萬元,建立政府性農業融資擔保機構資本金補充機制和擔保業務風險補償機制,培育各類龍頭企業,帶動群眾創業就業。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十堰把以工代賑全面融入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有效拓寬了就業增收渠道,激發了脫貧致富內生動力。圍繞就業增收、產業振興、保水質保生態、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環境治理等5個重點領域謀劃實施以工代賑項目。探索創新“勞務報酬發放+資產折股量化分紅+公益性崗位開發”等一系列賑濟新方式,構建起“龍頭企業+合作社(集體經濟組織)+易遷戶”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企業得發展、群眾能就業、合作社增收益等多重效益。

實施以工代賑項目,整合各類資金用于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項目和關聯產業發展,帶動超千億社會資本參與脫貧攻堅戰,走出了一條以工代賑鞏固易遷成果的好路子。

2021年6月3日,在十堰召開的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暨以工代賑工作現場會上,“碳匯貸”典型經驗頗受關注。十堰創新開發“碳匯貸”產品,將“預期碳匯收益+”作為還款來源,將林碳資源轉化為發展資金,支持搬遷安置區油橄欖和香菇產業發展,改善了生態環境,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提供了現實路徑,為綠色金融支持綠色產業發展提供了全新模式和實踐范本。

過上好日子

繪就同心圓

如何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快速適應新生活、習慣新業態、形成新風尚?十堰聚焦后續發展中的堵點難點痛點問題,強化黨建引領,創新社區治理,把群眾需求解決在家家戶戶、把精神培育融入點點滴滴。

“開通水電氣網,辦個醫保低保,大廳就能辦,實在太方便了,即便老家有個啥事,還有派駐干部幫忙,不跑腿就能辦。”居民宋瑞高興地說。

在十堰的各個安置區,群眾辦理就業、就學、就醫、養老、社保、戶籍等方面事項,基本做到不出社區。搬遷群眾幸福感、融入感進一步提升。

建立群眾遷出地、遷入地和務工租住地三地黨組織聯動協調機制,跟蹤服務,動態更新,做到信息共享、難題共解、人員共管,聯手解決社區居民的戶籍管理、信息轉接、產業就業、權益保障、便民服務等現實困難。

陳德秀老人今年79歲,兒子一家長期在江蘇打工,老人一人在社區獨居。“網格員曉珍經常來,問我身體咋樣,水電燃氣費需要幫忙繳不,女子也沒她親?。?rdquo;一說起網格員陳曉珍,老人就感動地抹眼淚。

鄖西縣對安置點實行樓棟管理,10戶左右設1名樓棟長,樓棟長分別兼任法治宣傳員、鄰里糾紛調解員、治安防范協管員、綜合信息采集員、宜居環境監督員和義務消防應急員,積極參與社會綜合治理。

房縣通過推選樓棟長、中心戶長,科學劃定農具、養殖、垃圾等存放區域,組織衛生大評比,讓搬遷群眾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在樓棟居民中推選樓棟長,在樓棟長中推選網格員,在網格員中培養后備干部,暢通群眾參與社區管理渠道。十堰通過“黨支部+網格員+樓棟長”的社區治理模式,實現共建、共治、共享、共興,增強身份認同感、地域歸屬感,引導農民變居民,融入新生活。

在青龍泉社區,有特殊群體關愛、就業服務、文明勸導、環境整治等8支志愿服務隊。通過多種類、接地氣的志愿服務活動,弘揚自強不息、勤勞致富、扶弱幫困的“易遷精神”,凝聚向善向上的精神力量。

“都是鄰居,有困難互相搭把手是應該的,沒想到還能獎分。把自家樓道清理干凈也能獎分,這兩個月我已經有20多分了,可以去超市換袋面粉啦!”談到積分制,范文蓮大姐成就感滿滿。

鄖陽區實行積分制管理,從社會治理、文明新風、綜治信訪、環境衛生、鄉村振興等方面設立正面加分清單、負面扣分清單,充分動員網格員、黨員、樓棟長、居民代表、中心戶等群體,每兩個月一評比一兌現,評選出了一批創業模范、賢惠人家、致富能手、優秀黨員、厚道鄰居、平安衛士、香菇大王等身邊典型。

讓搬遷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十堰正在努力繪出鄉村振興最大同心圓。

責任編輯:宋璟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