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中國經濟 外資持續加碼
摘要:中國超大規模市場、開放大門越開越大的新機遇,以及中國完善的產業鏈、供應鏈,為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生產基礎,外國投資者看中又看好中國。
本報記者 | 楊 虹 張洽棠
今年年初,眾多跨國公司高管密集訪華,并持續加碼在華投資、深耕中國市場。為了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提振外商投資信心,一系列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穩外資政策密集出臺。中國市場對外資仍保持較強吸引力,中國市場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中國超大規模市場、開放大門越開越大的新機遇,以及中國完善的產業鏈、供應鏈,為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生產基礎,外國投資者看中又看好中國。
“外資階段性波動是正常的”
近期市場對來華外商直接投資(FDI)關注度明顯上升,有的口徑顯示來華FDI波動加大。對此,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宏觀分析師、董事總經理張文朗表示,中國直接投資管理口徑的FDI規模近年來持續上行,處于歷史較高水平。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數據,近年來,中國的FDI流入規模持續增長,2020年中國FDI規模占全球比重突破10%,2021~2022年連續兩年突破1800億美元,居全球第二位。根據商務部數據,今年上半年FDI規模為實際使用外資7036.5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7%,如果考慮匯率因素,折為美元后的同比增速降幅略多一點,不過規模仍為歷史同期的次高值。而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國際收支表(BOP)口徑FDI受外部因素影響較大,上半年同比下滑較多。
張文朗表示,BOP口徑的FDI下滑較大,可能主要反映了海外融資環境的變化,特別是美國貨幣緊縮的影響,而不是中國投資環境的變化。
富達國際亞洲經濟學家劉培乾表示,兩個口徑的數據都顯示出近年來流入中國的FDI逐漸放緩,這符合中國的長期工業供應鏈升級以及全球供應鏈多元化的趨勢。
商務部近日發布了吸收外資情況。數據顯示,今年1~9月份,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7814家,同比增長32.4%;實際使用外資金額9199.7億元,同比下降8.4%。對于“一增一降”,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告訴記者,新設企業的數量增長,反映出外資對中國目前新一輪的改革開放、營商環境以及未來的市場發展前景和空間依然有信心。外資進入中國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瞄準中國大市場的市場驅動型外資;二是以中國為基地去構建全球供應鏈和全球價值鏈的成本驅動型外資。“在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當中,這兩大類型外資的特點非常明晰。”
在張建平看來,實際使用外資規模下降,一方面是目前全球資本流動放緩,全球資本流動的增速已經回落到2020年的水平,這主要是由于全球經濟增長放慢;另一方面是全球貿易收縮,發達國家目前的經濟收縮比較明顯,進入到加息周期,這些都會對全球資本流動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此外,新冠疫情也對我國一些利用外資項目產生一定的影響。
“外資階段性波動是正常的。”商務部外資司負責人表示,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通脹加劇,需求不足,全球跨國直接投資持續低迷。UNCTAD發布的《2023年世界投資報告》稱,2022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下降12%,今年仍面臨較大下行壓力。2022年1~9月份,我國實際使用外資規模突破1萬億元,達到10037.6億元,為歷史同期最高水平。在去年同期基數較高的情況下,今年1~9月份引資規模有所下降,但仍處于歷史高位。此外,外商投資特別是綠地投資會有一個較長的過程,從項目洽談簽約、設立企業、建設、投產有時甚至持續數年,其間,外資一般按項目建設進度陸續到資,因此每年吸引外資數據都會有所波動。
今年我國吸引外資依然不乏亮點:一是新設外資企業數增長較快,顯示外資來華勢頭不減,跨國公司仍看好在華投資前景;二是引資結構不斷優化;三是部分發達經濟體對華投資力度加大。“總的看,中國吸引外資長期向好的趨勢并未改變。”商務部外資司負責人表示。
“我們對中國的市場前景充滿信心”
“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今年年初,跨國公司高管密集訪華。3月2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在會見西門子公司董事會主席、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主席博樂仁時表示,愿同以西門子為代表的德國、歐洲工商界保持密切交流,加強雙方互利合作,打造更多合作亮點。3月27日,鄭柵潔在會見美國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時表示,中國政府堅定不移實施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國家發展改革委將一如既往支持包括蘋果公司在內的外資企業在華業務。
今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核準空客天津A320系列飛機第二條總裝線項目。項目開工建設,成為中歐高技術產業合作的又一標志性成果。9月28日,空客天津A320系列飛機第二條總裝線項目開工儀式在天津市濱海新區舉行,標志著中國與空客公司工業合作邁上新臺階,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11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在會見空客公司全球首席執行官傅里時表示,希望空客公司堅定在華長期發展的信心和決心,與中方合作伙伴一道,持續深化合作領域、拓展合作空間、提升合作水平。
自2021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首創"與美在華跨國企業高層圓桌會"以來,先后舉辦了7場"圓桌會",該活動已成為各地展示自身發展風貌和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圓桌會"系列活動為美在華跨國企業深入了解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精準把握市場發展方向提供了對話交流平臺,為企業迅速反映政策訴求提供了重要渠道,更加堅定美在華跨國企業投資信心。95%的參會企業表示"圓桌會"對企業經營起到了積極作用,85%的企業與地方政府、其他合作單位建立起對接渠道。多家參會美企利用"圓桌會"渠道直接推動農業、工業、醫療等領域投資項目落地。
"我們對中國的市場前景充滿信心。"在日前成功舉辦的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多家外資企業表示,愿意深耕中國,扎根中國。參展企業持續帶來創新產品、快速本土創新、加碼中國市場,與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同頻共振。
中國貿促會發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中國外資營商環境調研報告》顯示,七成受訪外資企業在華產業鏈布局趨向"保持穩定",這一比例較二季度環比提高4.57個百分點。從發展機遇看,受訪外資企業連續三個季度認為"技術創新與研發"是中國市場最大的發展機遇。中國市場對外資企業仍保持較強吸引力。
"穩外資、穩外貿應是中長期戰略"
積極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資,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內容。今年以來,我國密集出臺一攬子穩外資政策。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把吸引外商投資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促進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意見》。8月,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意見》,聚焦外資企業的突出關切,從提高利用外資質量、保障外商投資企業國民待遇等6個方面,推出24條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各相關部門相繼推出多項措施穩外資。
國家發展改革委在落實好已出臺的《關于以制造業為重點促進外資擴增量穩存量提質量的若干政策措施》等穩外資政策基礎上,加快推動出臺更大力度吸引外資的綜合性政策措施,會同有關部門推動合理縮減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充分保障外資企業公平競爭待遇,加強重大外資項目保障,做好外商投資促進服務;商務部運用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種方式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外商投資促進活動;貿促會持續開展營商環境年度和季度調研,及時了解、反映并推動解決外資企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工信部不斷完善制造業重點外資項目服務保障機制,引導外資投向先進制造、節能環保等領域,投向我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財政部持續優化公平競爭的政府采購營商環境,更好地保障內外資企業平等參與政府采購活動;央行、外匯局研究將持續優化政策安排,不斷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助力高水平對外開放。
對于一攬子穩外資政策,張建平認為,外資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對于我國就業、稅收以及調整經濟結構、推動創新驅動型的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角色和作用。外資在我國可以發揮"鯰魚效應",可以有效激發國內市場的競爭,讓國內企業和外資企業同臺競技、公平競爭來提升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質量,進而來滿足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對于相關政策支持思路,華創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表示:一是落實已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導外資流向重點領域。近兩年多項外資政策強調引導外資流向制造業、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以及中西部、東北等重點區域。二是縮減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下一階段負面清單的調整,或以服務業清單縮減為主,如電信、金融、商務服務、醫療、文娛等領域,形式或為全國推行+地方試點。三是放寬外資戰略投資限制。最近一次征求意見稿的修訂重點是,大幅降低投資門檻、豐富投資模式。
"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的情況下要高度重視跨國公司產業的外遷,這是一個中長期問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常務副書記、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主要成員王晉斌對記者表示。
據海關統計,今年前9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為30.8萬億元,同比微降0.2%。其中,出口17.6萬億元,增長0.6%;進口13.2萬億元,下降1.2%。同期,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額為9.42萬億元,下降9.5%,占我國外貿總值的30.6%。其中,出口5.09萬億元,下降9.5%;進口4.33萬億元,下降9.4%。"這種產業鏈持續外遷要引起高度重視,外商出口和進口增速比整體出口和進口增速下降幅度大得多。所以穩外資、穩外貿應是中長期戰略。"王晉斌表示。
當前,外資已經成為有效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的重要推動力,也是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以及穩外貿、穩就業的重要支點。
3月27日,鄭柵潔在會見美國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時表示,中國政府堅定不移實施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國家發展改革委將一如既往支持包括蘋果公司在內的外資企業在華業務。
今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核準空客天津A320系列飛機第二條總裝線項目。項目開工建設,成為中歐高技術產業合作的又一標志性成果。9月28日,空客天津A320系列飛機第二條總裝線項目開工儀式在天津市濱海新區舉行,標志著中國與空客公司工業合作邁上新臺階,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11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在會見空客公司全球首席執行官傅里時表示,希望空客公司堅定在華長期發展的信心和決心,與中方合作伙伴一道,持續深化合作領域、拓展合作空間、提升合作水平。
自2021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首創“與美在華跨國企業高層圓桌會”以來,先后舉辦了7場“圓桌會”,該活動已成為各地展示自身發展風貌和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圓桌會”系列活動為美在華跨國企業深入了解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精準把握市場發展方向提供了對話交流平臺,為企業迅速反映政策訴求提供了重要渠道,更加堅定美在華跨國企業投資信心。95%的參會企業表示“圓桌會”對企業經營起到了積極作用,85%的企業與地方政府、其他合作單位建立起對接渠道。多家參會美企利用“圓桌會”渠道直接推動農業、工業、醫療等領域投資項目落地。
“我們對中國的市場前景充滿信心。”在日前成功舉辦的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多家外資企業表示,愿意深耕中國,扎根中國。參展企業持續帶來創新產品、快速本土創新、加碼中國市場,與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同頻共振。
中國貿促會發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中國外資營商環境調研報告》顯示,七成受訪外資企業在華產業鏈布局趨向“保持穩定”,這一比例較二季度環比提高4.57個百分點。從發展機遇看,受訪外資企業連續三個季度認為“技術創新與研發”是中國市場最大的發展機遇。中國市場對外資企業仍保持較強吸引力。
“穩外資、穩外貿應是中長期戰略”
積極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資,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內容。今年以來,我國密集出臺一攬子穩外資政策。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把吸引外商投資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促進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意見》。8月,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意見》,聚焦外資企業的突出關切,從提高利用外資質量、保障外商投資企業國民待遇等6個方面,推出24條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各相關部門相繼推出多項措施穩外資。
國家發展改革委在落實好已出臺的《關于以制造業為重點促進外資擴增量穩存量提質量的若干政策措施》等穩外資政策基礎上,加快推動出臺更大力度吸引外資的綜合性政策措施,會同有關部門推動合理縮減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充分保障外資企業公平競爭待遇,加強重大外資項目保障,做好外商投資促進服務;商務部運用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種方式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外商投資促進活動;貿促會持續開展營商環境年度和季度調研,及時了解、反映并推動解決外資企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工信部不斷完善制造業重點外資項目服務保障機制,引導外資投向先進制造、節能環保等領域,投向我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財政部持續優化公平競爭的政府采購營商環境,更好地保障內外資企業平等參與政府采購活動;央行、外匯局研究將持續優化政策安排,不斷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助力高水平對外開放。
對于一攬子穩外資政策,張建平認為,外資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對于我國就業、稅收以及調整經濟結構、推動創新驅動型的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角色和作用。外資在我國可以發揮“鯰魚效應”,可以有效激發國內市場的競爭,讓國內企業和外資企業同臺競技、公平競爭來提升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質量,進而來滿足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對于相關政策支持思路,華創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表示:一是落實已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導外資流向重點領域。近兩年多項外資政策強調引導外資流向制造業、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以及中西部、東北等重點區域。二是縮減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下一階段負面清單的調整,或以服務業清單縮減為主,如電信、金融、商務服務、醫療、文娛等領域,形式或為全國推行+地方試點。三是放寬外資戰略投資限制。最近一次征求意見稿的修訂重點是,大幅降低投資門檻、豐富投資模式。
“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的情況下要高度重視跨國公司產業的外遷,這是一個中長期問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常務副書記、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主要成員王晉斌對記者表示。
據海關統計,今年前9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為30.8萬億元,同比微降0.2%。其中,出口17.6萬億元,增長0.6%;進口13.2萬億元,下降1.2%。同期,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額為9.42萬億元,下降9.5%,占我國外貿總值的30.6%。其中,出口5.09萬億元,下降9.5%;進口4.33萬億元,下降9.4%。“這種產業鏈持續外遷要引起高度重視,外商出口和進口增速比整體出口和進口增速下降幅度大得多。所以穩外資、穩外貿應是中長期戰略。”王晉斌表示。
當前,外資已經成為有效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的重要推動力,也是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以及穩外貿、穩就業的重要支點。
責任編輯:宋璟